一、背景情况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在工程建设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渣土,由于渣土消纳场的短缺、渣土处理成本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快速、高效解决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土方(渣土)消纳问题,促进渣土处置向“无害化、资源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存在问题
  当前东莞随着大湾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盾构余泥与渣土排放量快速增加,同时滨海湾新区的全面建设也将产生大量渣土;“十四五”时期东莞地下空间开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都会排放大量的渣土。当前,我市土壤改造所能消化的渣土已非常有限,又加上渣土外运成本高,已日渐成为制约东莞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调研表明:余泥渣土的短期内大量排放,一方面占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此外,余泥渣土周转不畅影响城市经济建设有序推进,甚至可能引起余泥塌方造成人生与财产安全。


   法:

  三、意见建议
  (一)创新管理机制,构建渣土挖、填平衡信息化管理平台。摸查全市范围内在建项目的挖方填方情况,建立全市统筹的土方平衡机制,协调需要挖方和需要填方的工程项目实现土方平衡,全程智能管控,实现调度平衡。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需提升标高,可将大量的渣土作为回填土方,助力市政工程的资源化利用;又如水乡地区、滨海湾新区地势较低,一般标高1-2米,为提升新区防洪能力,建设时必然将提升设计标高,可将丘陵地区建设项目需开挖工程的土方进行回填。建议由城管局负责建设平台、住建局、水务局、环保局与交通局协助。
  (二)建筑施工渣土现场减量化;充分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尽量减少挖方设计,尽量做到项目内土方平衡。在施工图审查时,对土方排放量进行预申报,给出排放计划,做好平衡调度预案,并实现梯度排放收费。
  (三)积极探索渣土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手段。渣土通过加工,可作为新型墙材、烧结制品、免烧砖、空心砖、海绵土的原材料。如:我市正在建造的轨道一号线工程,创新性的采用渣土资源化利用,将48万立方米的建设土方(盾构渣土)转化为建材制品的原材料(如级配石子、中粗砂、细砂、泥饼等),从源头上解决了渣土堆弃所引起的监管难题,避免了高含水量渣土对土壤的污染,避免了渣土堆弃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高效推进了轨道一号线工程绿色化建设。建议地铁车站、车辆段等渣土排放量巨大的项目,根据项目场地情况,建设临时的渣土资源化设施,实现泥砂分离,泥水分离,实现砂回收,水回用。同时,在产品资源化方面,建议开发同步灌浆料、低强度回填材料、固化免烧砖、免烧陶粒、海绵土等解决泥饼资源化问题,最终实现渣土全部资源化的目标。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合理布局永久性的渣土资源化企业,同时发改与工信部门给予渣土资源化企业相关技改与科技支持。

提案者: 无党派人士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