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改革,高中三年时间里学生面临着高一选科和高考填报志愿两次重大人生选择,但目前中学阶段对职业了解程度低、职业规划模糊,导致两次重大选择都在较短时间内盲目抉择,甚至随意选择。
    一是社会普遍认为中小学阶段以学业为主,一切为了成绩,目的是为高校输送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从而只关注高考科目的教学,忽视职业规划教育,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的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具备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素养的教师人数不多,真正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人数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学生自我评估不全面。据问卷调查显示,94.37%中学生赞同当前阶段应该进行自我评估与职业规划,但大部分人表示自己的自我评估不全面,甚至不知该如何进行。三是网络上职业信息良莠不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大多通过小视频、公众号文章等网络平台来快速获取信息。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尤其在关于职业选择方面,网络上存在不少过度宣传的现象。


   法:

  (一)加大学校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投入。学校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加大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培养,加大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开设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引入相关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资源,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职业规划教育。
  (二)将学生自我评估体系融入班会课、心理课。学校应通过班会课、心理课开展更多学生职业兴趣与性格测评活动,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测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并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准确评价学生个人特点和优势,找准职业方向,把握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同时,相关专业人士应完善和开发各项自我评估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测试等,增强其科学性和发展性,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提供专业的方式,并让学生们在选科时可以结合职业规划而进行更为客观的选择。
  (三)规范和拓宽各职业信息的获取来源。各企业平台应当制定相关协议,规范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有关职业宣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既不夸大宣传,也不恶意诋毁,详细真实地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介绍。国家应当鼓励社会各领域在职人士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媒介向中学生介绍其职业素养要求,促进学生对更多职业的了解以便于职业规划。各专业平台应当保证生涯规划设计中“选科-专业-职业”三点一线,推动实现中学生选课与理想专业、职业的无缝衔接。
  (四)增强学校与企业、社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及其思想和能力,联合相关企业在校内开展趣味性的企业活动,如企业文化展示,企业趣味体验;有计划性地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专业启发类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拓展眼界并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给青少年更多模拟实践的机会。教育局应推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前培养一体化;同时也应该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此外,社区也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组织中学生走进企业,为中学生社会实践,学工学商提供更多渠道。从亲身体验培养正向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未来规划。
  (五)弘扬正确的社会文化舆论价值观。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社会职业观念的正确引导,打破人们对传统职业的固有、刻板印象,加大力度宣扬职业平等观念,弘扬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职业新风貌,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重视培养青少年多元职业观,激发青年学生对社会各职业的探索欲望。文娱领域也应提高纪录片、电视剧、综艺等节目内各类职业技术的真实性,让观众更全面、具体而客观地认识每一个其展现的职业风采。

提案者: 团市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