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和生力军,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市作为国际制造名城,截止2022年8月,实有市场主体151.99万户,占我市实体经济的90%,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需求不振、出口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低迷等挑战,再加上下半年国内疫情散发多发,12月疫情全面放开,社会经济波动和全面复苏,带给中小微企业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走出困境,激活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和发展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措施,多措并举稳产业、稳经济,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在自身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市中小微企业规模体量不断增加,政府支持难度和负担提升。我市中小微企业数量自2019年每年以近10%速度提升,居全省第一,整体规模体量不断增加,政府监管支持难度和负担加大,政府以更多精力集中于部分高精尖产业,无法全面顾及。
2.我市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从近年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八成关停企业为小型企业,注销周期变短,关停企业分布最多的行业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占比26.4%;排名第2的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17%。
3.部分企业经营理念相对保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升级阶段,我市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和不会转”的问题。
4.部分中小微企业急功近利,缺乏中长期规划。由于管理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支撑,大多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不赚钱马上改行的投机心态,缺乏中长期规划,管理制度欠缺,人员流动频繁,盲目扩张或片面追求利润,无法深耕行业、做大做强,企业发展必然面临瓶颈,抗风险能力弱。
5.部分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我市中小微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粗放,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小,利润空间薄弱。
办 法:
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的征程上,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本案将从中小微企业主和人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以推动我市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1.减弱政府干预,整合社会力量全面帮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帮扶的差异化管理,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包括市场中介组织、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民间组织机构等为中小企业在创业、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化的支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的覆盖面,强化其社会竞争力。
2.依托“莞商学院”搭建“线上+线下”分行业学习平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骨干的综合素质,助力企业深耕做强。依托“莞商学院”平台,分门别类深入调研中小微企业的需求,组建分行业、系统性、持续性的学习交流平台,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主在经营、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和行业交流,提高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和境界,改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战略规划,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3.高质量培养和留住骨干人才。人才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晋升”机制,加强内部人员的培养,同时依托人才政策增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人才促发展。
4.搭建民营经济展示平台,铸就产业品牌,弘扬民营企业家精神。依托“莞商联合会”、知名企业展馆等平台,整合我市各类博物馆资源,采用高新技术搭建“线上+线下”民营经济历史、产品、品牌、知名企业家等展示平台或展馆、博物馆,承载讲好民营经济故事、民营品牌宣传等功能,支持东莞民营经济走出东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