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促进了莞港两地青年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松山湖、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途径提供了众多创业就业的空间。但受疫情影响,两地线下往来大大减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发挥还没得以显现,且由于两地青年所使用的网站、媒体不尽相同,线上交流频率也不高,互相之间了解不够深入,导致部分香港青年对东莞的产业升级、人文环境、城市建设、政策环境欠缺了解。另外,香港现实行的制度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异,双方规则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衔接的问题,香港青年到莞创业就业有时会遇到制度不一的衔接障碍。受以上原因影响,香港青年在莞创业就业人数总体不多,受身份限制有时难以与内地某些职位相匹配。为让香港青年更加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享受到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市场空间、发展机遇、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实惠,还需要出台相关举措引导香港青年融入东莞高质量发展。


   法:

  (一)促进创业就业,让香港青年共享国家发展成果。1.搭平台。抓住疫情逐步放开的契机,紧紧把握住通关后的先机,发挥松山湖、滨海湾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孵化更多与香港青年所学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把香港青年的专业特长转化为个人就业创业的发展优势。2.拓渠道。东莞政府为香港青年来珠三角就业创业增加“绿色通道”,如企业注册、项目申报、就业登记等方面的便捷服务,同时为香港青年提供官方、权威的政策解读,帮助他们理解湾区创业就业政策的相关信息。3.巧赋能。加强职业培训,积极引导香港青年参与创业比赛,关注和支持优秀的创业项目;举办东莞企业家与香港青年对话的主题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港澳人服务港澳人”传帮带的作用,为创业就业持续提供动能。
  (二)完善政策衔接,让香港青年搭上国家发展快车。1.进得来。完善出入境、报税、居住证、职业认证等相关政策配套,改善香港青年进入内地繁琐复杂的管理模式,不因香港户籍而在办事过程中叠加程序、解决问题复杂化,保证政务办事途径畅通。2.留得住。减轻香港青年在东莞工作、生活、住房压力,提供医疗补贴、住房优惠等增加福利与优待;香港青年在东莞创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提供减税减息优惠;积极组织召开港澳台青年联谊会、同乡会,举办港澳台青年才艺嘉年华等文娱活动,形成适宜港澳台青年交友生活的“圈子文化”,让他们留在东莞、爱上东莞。3.干得好。完善奖励机制,设立荣誉制度,对积极发展的香港青年予以一定鼓励,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举办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表彰活动,弘扬奋斗精神,鼓励“国之大者”。
  (三)增进文化交流,让香港青年加深对国家的认同。1.联合参赛。两地青年联合参与省市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竞赛,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挥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强香港青年对内地青年的了解。亦可向深圳学习,举办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竞赛促交流。2.互动交流。通过开通Facebook账号等自媒体平台,或者通关香港领袖青年的账号,发布更多关于华为小镇、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东莞城市故事的宣传片,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东莞;定期举办港澳台青年交流联谊活动,邀请香港青年到东莞走访企业、认识产业、了解城市环境。另外,随着疫情逐步放开,可以为香港青年提供东莞家庭体验生活的机会,感受大湾区的便利与发展优势,感受大湾区的人文情怀。3.志愿服务。两地青年可以联手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慈善、国家重大活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探索“两地青年+志愿+大湾区”的志愿服务模式,如在举办东莞马拉松赛事中,吸纳更多香港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拉近距离,紧密合作,达成共识,找到共鸣。

提案者: 王赐豪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