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转,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服务保障的功能设施。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需有力保障基础设施的落地实施。据相关规划统计,至2035年,我市对于新增的市政基础设施(市域或区域型设施,未包括镇级设施)用地诉求,合计约838公顷,数量不小。在土地资源紧张,空间不足等严格用地条件条件下,如何更科学、有序、合理地统筹保障市政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对支撑东莞未来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一、存在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项目实施保障待提升。
据统计,东莞市大中型市政设施已达515座,市政基础设施盘子大、种类杂、部门多。各相关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有规划年限不一,编制进度不一,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不够好,在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合理性、保障基础设施空间安全,解决空间矛盾冲突等方面的论证也有待完善,而且部分设施项目还有不同的邻避要求。这些都给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落实带来很大障碍。
(二)缺乏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统筹协调平台。
以往一些专项规划多是从各系统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编制,难免会出现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欠缺协调、合力发展等问题。在满足规范、行业标准前提下,结合自然资源的底线管控原则以及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需求,对设施的选址和建设或廊道的选线进行优化调整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资源统筹的力度不足。
目前东莞全市国土开发强度达48.5%,仅次于深圳50.4%,非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成规模的可新增建设用地较少,用地矛盾日益显著。未来,对新增市政基础设施土地资源需求,需要结合城市总体发展以及重点片区建设,进行更合理、高效地统筹投放。
办 法:
二、建议:
(一)深化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管理
以保护设施、预控用地、减少城市空间影响以及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出发点,自然资源部门2021年牵头编制了《东莞市黄线专项规划》,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在对市级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统筹和空间统筹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成效的。建议推动镇街黄线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将镇级设施纳入管控对象,形成东莞市市政基础设施蓝图,为后续保护现状、聚焦近期、谋划远期、优化空间等具体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基础支撑,是实现有序合理统筹保障市政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根基。
制定市政基础设施蓝图管理办法,明确东莞市基础设施管控线划定与管理的职能部门、各部门职权、划定的原则和程序、调整的原则和程序、动态更新的要求、管控的具体要求等相关内容。
(二)理顺机制,搭建各领域部门协同联动平台
一是建立基础设施全流程管理体系。结合东莞地方实际,构建“规划统筹-项目统筹-具体实施-审批改革”的基础设施全流程规划管理体系。传统的规划方式以静态、蓝图远景式规划为主要规划理念,已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现实需求。各系统日趋复杂,面临多因素制约,规划建设视角应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实现对基础设施的全流程管理。
二是制定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参考东莞市“互联审批,围合供地”、“小围合”等制度政策,制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联动机制,加强部门横向贯通、上下联动,强化各部门、各镇街全过程互动参与。利用好市政基础设施蓝图,作为统筹部门和基础设施平台,打破部门壁垒,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构建部门统筹协同机制,实现优化基础设施空间资源要素配置,抓准增量空间投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