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东莞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现在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不但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又有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但从经济结构看,纺织鞋服、食品、塑胶、五金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和影响。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食品饮料业增长10.5%,家具制造业增长18.9%,金属制品业增长12.8%。
  目前,我市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也面临要素成本上涨较快、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联企业和同业企业布局分散等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导致行业整体增速低于科技行业和新兴制造业。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必然落后,反倒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以长久生命力显示出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韧性,并且在配套新兴制造业、保障民生、吸纳就业和充实工业加工资源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建议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合力破题。


   法: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直接增效减负。走访调研东南临深片区的部分制造企业时发现,相较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传统制造业普遍厂房、设备等重资产投入大,且成本高、利润薄、账期长,受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影响明显,独立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弱,资金压力成为影响企业告诉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近年多数扶持政策都倾向于新兴产业行业,传统制造业享受政策红利的门槛高、机会少。建议根据企业的产值、税收、用工人数、社会贡献等方面对企业进行量化评级,逐级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税收返还、增资扩产奖励、承兑贴现补助等金融扶持,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冲刺业绩实现倍增发展。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加速技术革新。传统制造业相对新兴制造业而言,制造工艺、工序都比较纯熟,单靠企业自身很难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迭代。参考国外发达区域的做法,建议:由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作,成立面向终端企业的研发共同体,一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在投产前的研发阶段快速对接成熟的技术成果、预先对接需求订单评估创新价值,降低研发风险;另一方面,协调院校、科研机构团队以智力入股等方式参与共同开发,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引导技术升级,又借助科研团队的力量提高研发成功率和实施效率,在传统制造业中孵化更多的“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制造手段的现代化,从数量规模型的粗放型制造向精准定制、快速反应的高端制造转变。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人才渠道。传统制造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就业多,生产环节对手工操作的依赖性也更高。但近年来职业院校更多针对新兴产业开设专业班次,传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针对产业工人岗前培训多、在职技能升级少,大部分制造业职工职业生涯仅有一次院校技能培训机会,有职工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只得自办企业学校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目前东莞市制造业就业人数超过422万,但根据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显示,全市仅有中职院校21所、班级1228个、在校生55677名,职业培训资源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建议参考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一方面依托各镇街成人学校,根据市内产业布局进一步增加针对性的配套职业教育院校、班次资源,实现专业职业教育的镇街全覆盖;另一方面采取校企联合办班、院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帮助企业开展员工在职技能提升,院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改善自身培训教育课程设置;再一方面通过院校讲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企业首席技师兼职院校讲师等“双进入”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案者: 郑耀南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