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由2002年开始收取居民及工业用水污水处理费,至今累计收入达百亿元之巨。市政府近几年也通过BOT的形式投入了300多亿元建设了覆盖全市的36个污水处理厂。但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市民也每天为巨额的污水处理费用埋单,但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再排放的污水少之又少,市内除东江及部分水库外,没有一条不发黑发臭的河涌。污水严重影响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有损东莞“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形象。2013年的“两会”,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建设污水次支管网列为2013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但一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市、镇一级缺乏资金投入,以及相关部门缺乏统筹。
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事关东莞的文明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刻不容缓。这一问题一天未能解决,未来东莞GDP增速有多迅猛,引进多少重大项目,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办 法:
1.市政府缓建一些重大项目,在建设污水次支管网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打一场攻坚战。
2.各镇街通力合作,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3.资金筹集方面多措并举:方法一,市财政加大投资;方法二,利用补办房产证的契机,降低补办费用,吸引更多的外商企业、集体、个人补办产权证,预计此方法可筹集资金达百亿元;方法三,仿效东莞1984年全市修路桥精神,向全市市民每人集资数十元,集中力量办大事。
提案者: 陈惠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