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市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壮大,志愿之城建设共识不断凝聚,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12月,全市注册志愿者约159.3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15.2%;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10739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2.7万场,向社会提供服务时长4071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长25.5小时。面对社会急剧变迁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广大志愿者及志愿组织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应急救援、乡村振兴、城市文明、平安建设、生态环保、助残敬老、公共服务等社会建设主战场。其中在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全市累计开展防疫志愿服务8.92万场,参与志愿者91.51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567.34万小时。志愿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力补充,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问题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市志愿服务领域、规模等获得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一是志愿者激励保障缺乏顶层设计,全市尚未出台市一级相关激励政策,未能为志愿者提供整体性、系统性的激励保障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二是志愿者激励协同机制不健全。各个战线、志愿服务组织激励资源分散不均,社会影响力有限,激励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荣誉奖励为主。三是社会认知存在局限。社会大众容易因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公益性和无偿性等特点,误解志愿者不需要激励保障,一定程度导致志愿者人文关怀和激励保障不足。
办 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激励政策。 一是研究出台全市志愿者激励保障指导意见,完善市、镇两级激励保障制度,明确各级有关单位职责,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拥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帮扶救助、优惠优待等方面的激励力度。二是加强志愿者先进典型选树,常态化开展全市“优秀志愿者”“星级志愿者”等评选、认定工作,进一步优化先进典型评选类别和数量。定期举办全市志愿服务嘉许活动、志愿者慰问关爱行动、志愿者典型事迹及志愿服务成果宣传等,健全志愿服务时长“爱心兑换”激励回馈机制,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归属感。三是学习深圳、广州两地志愿者礼遇计划先进做法经验,系统制定、推出我市志愿者激励礼遇计划,从生活消费、学习文娱、公共交通、窗口办事等多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待举措,发挥激励保障在志愿服务事业“一盘棋”中的带动作用。
(二)加强联动合作 形成有效合力。一是重视政府引导性政策的牵头作用,建立健全全市志愿服务相关部门的联席机制,及时收集了解部门需求,积极协调部门之间、条块之间或相互分隔、工作重叠等问题,促进资源有效整合,探索志愿服务激励回馈系统性机制。二是推动各镇街(园区)结合实际,联动属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拓展资源,针对新晋志愿者、骨干志愿者、星级志愿者等不同层级群体,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激励,为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团体提供技术、服务、资金、场地等支持。
(三)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社会氛围。一是积极传播志愿精神,规范和外化志愿服务激励标识、服务图标等,将志愿服务激励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融入文化场馆、商业店铺、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二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文化产品制作、供给和推广,大力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度和认同感。三是联合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拿出重要频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展宣传报道,用好各类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讲好讲足“志愿东莞”故事,传递城市温暖大爱,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关爱志愿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