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团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相继将中小学志愿服务与团组织建设、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等相结合,制度化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今年7月省文明委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志愿广东” 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重视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意识教育,培养志愿服务事业后备力量。加强志愿服务培训课程、教材的开发,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普通高中建立支持学生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训机制,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
目前,我市14岁以下和14-18岁的注册志愿者已壮大至22.4万人,与2021年相比,约增长了150%,随着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学校志愿服务组织普遍建立,学生志愿者规模不断扩大,该群体的志愿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面临着如下问题与挑战:一是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不完善。二是学校志愿服务供需不平衡。三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由此,立足“双万”新起点,推动发展与青少年志愿者数量增长状况相适应的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融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是推动我市中小学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办 法:
(一)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的制度化发展。建立健全文明办、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定期研究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联合下发相关文件,推动在各级团委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项目,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作为学校考核工作内容。
(二)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发展。积极开发设立校内、外志愿服务岗位,并项目化运营为抓手,结合学校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文化建设等,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践作用,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联合有关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推动建立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开发更多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三)加强对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的扶持培育。每年联合开展全市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对优秀项目给予相应的经费、场地、智力等支持。探索联合举办各类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社会、增长才干。
(四)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发展。制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活动的规范指引,加强校级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由学校分管校领导担任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总负责人,团委书记担任校级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将志愿服务通识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培训体系,结合劳动教育,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五)强化中小学志愿服务的激励保障。学校应设立志愿服务项目运营专项资金,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保险、饮水、餐食、交通、志愿者服等必要保障。每年联合开展中小学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家庭、优秀志愿服务学校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并将获奖情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共青团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