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眼中,东莞是一座“没有中心”的城市,这也造成东莞道路主要还是扁平化的布局,阻碍东莞城市公共出行一体化的建设,也造成东莞拥堵无法得到改善的局面。
  共享电动车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公共交通形成良好的接驳,促进市民往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向发展。未来,东莞要实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打通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的接驳,形成“轨道+公交+共享”的一体化出行方式。
  我市公共交通出行存在以下问题:
  1、公交路线布局满足不了市民实际需求
  据了解,2022年4月公共交通全方式分担率由5.3%降至2.2%,降幅140%。同时,全市低效线路超过60条(满载率<10%、千公里营收<500元),占比13%,共投入运力超过480台,每人次成本高达37.5元,而2021年网约车仅22元。这些数据表明,东莞的公交线路无法满足市民出行。
  2、慢行系统不完善,公共交通接驳对接不充分
  如果说城市主干道与公共交通是“主动脉”,那么慢行交通就是“毛细血管”。畅通城市交通大循环,需要二者高效接驳。目前我市交通路网已经较为完善,镇区之间、各区域之间公共交通已经较为完善和便利,但由于东莞城市的特殊形态和人口结构,导致镇区和区域内部的支线不够完善,使得我市公共交通在“最后一公里”的短板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慢行系统规划不完善,导致市民很难找到合适的出行工具搭乘地铁和公交。
  3、共享单车管理混乱,乱停乱放现象难制止
  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单车曾经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出行工具。但东莞共享电动车企业存在超投现象严重,乱停乱放等问题,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反而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法:

  (一)试点投放共享电动车,推动“轨道、公交、共享”一体化。
  相比共享单车而言,共享电动车更高效且节省体力,还便于停放,市民骑行意愿更强烈,它的出现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换乘不便的问题,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未来,东莞可通过“公交+共享电动车”模式,完成轨道交通、公交站台与共享电动车配套建设,推进共享电动车向公交亭靠拢,实现共享电动车与公交车无缝衔接。构建“家门口步行、1公里共享、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有效满足东莞市民多层次出行需求。
  (二)搭建共享出行第三方监管平台,解决城市管理痛点。
  共享单车的无序发展给东莞的城市管理带来困扰,试点共享电动车首先也要解决“乱停乱放”和超投现象,这个问题将通过搭建监管平台来解决。
  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招投标,向社会招募第三方监管平台,平台管理方将统一对辖区内的共享车辆进行监督管理,其中包括对车辆的总量控制、调度调配、分流和清退,追责等。未来,监管平台可通过设置停车点位、电子围栏、视频监控等硬件管理技术,实现平台数据共享,建立起“政府监管”“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的共享车辆管理体系。
  (三)成立共享出行行业协会,建立共享电动车考核机制。
  东莞交通运输局可以指导共享出行领域的企业成立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内部自治和《公约》形式,让企业停止“内卷”,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规范共享电动车运营企业运营行为,建立完善行业管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四)通过有效手段保障安全出行,降低市民骑行风险。
  据了解,东莞的电动自行车有许多都是超标、改装电动车,这些不达标的电动车行驶速度快、充电不稳定易起火,给道路骑行以及市民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通过投放共享电动车,能够统一车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且设定最高限速不超过25km/h,同时给每台电动车配备智能头盔,做到“离盔断电”,保障市民骑行安全。共享电动车投放市场后,私家电动车将逐步减少;对比私家电动车的散漫与难监管,共享电动车更能减轻交警部门的执法压力。

提案者: 郗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