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莞城“东莞记忆”亟待活化及城市空间不足的现状
  截止至 2022 年,东莞以 1046 万的常住人口、955 万的城区人口、92%的城镇化率被列为全国地级市第一。东莞城市发展已进入由增量建设到以存量改造为主、注重品质提升的新阶段。
  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是东莞的“根”和“魂”,拥有 1260 多年的建城史,承载着一代代东莞人的记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汇聚岭南历史文化资源,是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莞城作为老城区,辖区土地面积全市最小, 且城市建设早、开发强度高达 96%以上,“拓空间”工作任重道远。
  二、如何探索老城复兴新路径现实需要和迫切性
  莞城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不仅对增量企业的落地增加了难度,也限制了存量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挖掘潜力、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成为莞城发展难题,而破局的有效路径就是城市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新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举措。老城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亟需探索适应性的更新路径。
办    法:
  三、办法建议
  (一)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加快优化拓展空间
  结合我市实际全局规划,在深入调研基础,以城市更新为手段,规划引领,深化改革,对老旧厂房(如荒废 17 年之久的华侨大酒店)、园区、小区进行有拆有建有留的更新,实现优化拓展空间,以激发老城区经济活力,以升级空间结构、推进转型发展、增强承载能力为重点,实现老城区空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绿色化开发利用。
  (二)以微更新为城市提升品质内涵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国两会中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从“点状建筑更新”转“片区整体更新”,从“大拆大建”转“精细化微改造”。莞城要以存量资源为主的老城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转变由政府主导引领、市场主体发挥、社区参与治理的模式。以“东莞记忆”首开区项目建设为契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莞城因案施策开展多元化探索,特别对承载东莞记忆的建筑和项目、交通道路进行微更新, 提振居民信心,从全方位拓展莞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老城区“二次生长”,以高品质空间赋能促进我市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大对产业发展引导投入
  扩大投资是接下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力量,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一批对土地资源要求较低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拓展产业范围向工业设计、电商产业、文化创意、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领域发展,构建能够吸引人才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城市更新平台,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投入,构建分类多层次扶持体系,激发改造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四)文化赋能:恢复东莞记忆,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全方位挖掘、培育和创造多维空间价值,充分挖掘、整理、活化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打造东莞记忆文化核心圈。培育莞城特色产业,恢复东莞记忆融入城市功能布局,结合发展定位进一步丰富业态,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鼓励利用各类建筑积极开展文化创意、销售、特色餐饮、特色民宿以及非遗设计展、才艺展等其他商业文化活动,持续引入高端设计、文化、艺术从业人群,扩大老城更新的利益共同体,培育莞城的新业态和新品牌,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
  莞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 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稳步走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提案者: 莞城街道办政协小组

莞城街道办政协小组:
东莞市政协提案第20230224号《关于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让老城焕发新活力的建议》收悉,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加快优化拓展空间”方面
(一)发挥市、街道两级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指挥部作用。一是成立市“拓空间”总指挥部,强化我市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工作的统筹领导,“拓空间”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专责组、土地整备专责组、城市更新专责组,加快推动连片土地整备,实施健全城市更新顶层设计,高质量打造城市发展空间,支撑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二是成立莞城街道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指挥部,全面统筹推进莞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各项任务,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莞城规划所,承担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城市更新规划政策引导。一是市级层面制定城市更新政策创新“组合拳”,包括全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市级重点更新片区统筹的规划编制、市级重点项目的谋划、各片区统筹规划的技术审查,协调推动存量项目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等,引导各镇街城市更新实现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转变,采取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加强旧城活化,优化拓展空间,以多渠道、多途径改善居住环境,实现老城区复兴。二是市中心城区现场指挥部会同市委政研室、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以经营城市理念推进东莞城市更新—以东莞中心城区三江六岸片区高品质城市更新为示范试点》研究,重点研究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阶段下,东莞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应采取的具体思路与方案,已形成“N+1”的研究成果。
(三)推进重点更新项目建设工作。三江六岸片区是东莞市中心城区“水”战略的主要承载空间,是东江流域中历史资源最丰富、滨水特色最精华、开发条件最成熟、城市更新潜力最大的段落。三江六岸片区坚持“经营城市、串藤结瓜”的发展理念,围绕“规划设计编制、项目建设实施、重点土地整备、政策机制研究”四方面组织制定年度建设工作台账,全方位推动片区高品质建设。目前,三江六岸片区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效落实。项目建设方面,莞城鰜鱼洲文创园、莞城博厦社区特色精品村、万江坝头1978水岸艺术新天地等更新项目已落地实施,并持续推进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粮仓微改造项目、龙湾滨江片区连片更新单元等重点更新项目。
二、关于“以微更新为城市提升品质内涵”方面
(一)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东莞记忆”项目以“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为总定位目标,采用“微改造”的改造方式,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历史文化综合社区。实施“东莞记忆”项目延续了东莞历史文脉,是习近平总书记“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殷殷嘱托的本土实践,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市民归属感,构建高质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东莞在大湾区建设中打响莞邑文化品牌,为奋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鰜鱼洲工业遗存改造和活化利用工程项目。鰜鱼洲位于莞城东江大道东侧、厚街水道西侧,是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作为全国农村工业化先驱和模范的重要物证,是我市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址之一。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6处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性修缮、33栋保护建筑的改造活化以及项目沿线滨水景观带打造,该项目试行1.5级开发模式,由东实集团作为实施主体进行建设、运营,已于2020年底完工开放。作为三江六岸滨水地区开发的突破点以及东莞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的示范项目,鰜鱼洲文化创意产业园时遇东莞由工业制造向创意智造的转型,担负着“革新者”的历史使命,通过引入新文创、小互联网及微小型企业,打造创客空间及孵化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及经营,既延续现代工业“梦”的文脉、又承载了新一代东莞“创梦人”的理想,项目已入选2020年广东省“三旧”改造优秀案例十大标杆项目,成为东莞工业遗存类项目代表作品。
(三)粮仓微改造项目。莞城粮仓微改造项目位于东江大道与洲面坊交汇处,占地面积约3公顷,通过城市更新,以微改造的方式,最大程度活化粮仓建筑,保留建筑特色,同时有机结合中兴路—大西路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建设整体风格协调的地方特色项目,拟主要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建设成“工业设计+供应链”为特色的产业文创园。现开展莞城粮仓活化项目先行区建设,建设规模0.1公顷,投资约1200万,通过对原有方仓改造,打造项目展厅、陶艺展厅及再生理念展示等。计划2023年底前完成粮仓微改造先行区建设,展厅对外开放。
三、关于“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大对产业发展引导投入”方面
一是印发《莞城街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扶持奖励办法》,设立莞城街道科技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在街道财政每年预算中安排,用于科技创新奖励及配套资助、科技创新载体扶持资助等。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鼓励外地高企迁入,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莞城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二是印发《莞城街道坚持构建“大招商”格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举全街道之力开展各战线全员大招商,主要领导挂帅走访龙头企业,购买第三方招商中介机构资源,重点在新能源、数字化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专精特新、高新企业和总部企业等高端产业中招引。只要是项目好、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就大胆探索“一事一议”资金配套落地政策,确保落地莞城。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推动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拟出台《支持重点行业及招商引资若干措施》政策,着力支持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以及专精特新、集团总部等重点企业,为工业、批发零售和商贸服务业增加新动能。推进莞城数字化赋能中心增挂市数字化促进中心,打造市级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好省数字产业联合会、阿里达摩院、宏大通讯等企业资源、引进数字化产业领军企业进驻莞城。四是积极以科技园为试点,参照石排镇、寮步镇出台相关统筹物业政策,满足莞城产业招商要求,同时兼顾经联社集体利益,着力推动园区落后产能企业腾挪及推进“三旧”改造,推动科创中心“工业上楼”项目投资,鼓励玉兰墙纸地块工改工项目上马。
四、关于“文化赋能:恢复东莞记忆,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先后推动迎恩门、东莞中学旧址、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旧址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园、讴歌亭等6处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莞城已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不可移动文物1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修缮保护,充分发挥《东莞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引导作用,由市财政补助经费约130万元,莞城街道投入资金约200万元,实施了迎恩门、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旧址等5项文物保护工程,有效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提升莞城文物资源完好率。积极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园为依托,建成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等文化设施,大力打造可园传统文化区;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容庚故居展示容庚生平事迹展,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作用。传承发展东莞、莞城非遗文化,充分发挥非遗力量,推出了旗峰腊味等非遗品牌,擦亮非遗名片,展现中华文化非凡魅力。
(二)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推动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梳理莞城文旅资源,串联形成“走读红色东莞——莞邑文蕴之旅”红色主题旅游线路,让市民游客感受老莞城的红色文化和人文气息。精心打造“行走老莞城”历史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围绕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串联多处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聚焦根脉传承,唤醒乡愁记忆,为东莞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奏响最强音。指导可园博物馆、森晖自然博物馆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可园博物馆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森晖自然博物馆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二是初步打响可园文旅IP。挖掘可园文化,创新举办“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活动,运用“文化+旅游+科技”的方式,展现国潮文化、岭南风韵和东莞底蕴,活动通过20个国家、省、市级的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了超过500万海内外网友“云赏”演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向全球网友推介了实景秀。三是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指导运河创意公社成功创建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取扶持资金65万元,引导鳒鱼洲、联丰创意谷、工农8号等园区完善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氛围,形成文化旅游支点。

莞城街道办事处 

2023年6月27日  


     莞城街道办事处: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24号提案《关于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让老城焕发新活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一)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近年来,我们先后推动莞城迎恩门、东莞中学旧址、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旧址升格为省保单位,明园、讴歌亭等6处公布为市保单位,截至目前,莞城已拥有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5处、市保单位7处、市不可移动文物1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修缮保护,充分发挥《东莞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引导作用,由市财政补助经费约130万元,引导莞城街道投入资金约200万元,实施了迎恩门、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旧址等共5项文物保护工程,有效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提升莞城文物资源完好率。积极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以国保单位可园为依托,建成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等文化设施,大力打造可园传统文化区;利用省保单位容庚故居展示容庚生平事迹展,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价值作用。

(二)大力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我们对非遗项目深度挖掘,以不断发展的思路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一是注重“非遗”品牌化打造。充分发挥非遗力量,传承发展东莞非遗,推出了旗峰腊味、华美月饼等非遗品牌,擦亮东莞非遗名片,展现中华文化非凡魅力。二是针对非遗品牌特色开展配套活动。为助力东莞腊味品牌升级,每年举办“东莞腊味节”,形成了较大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效应,促进东莞腊味文化传承、非遗项目发展。三是打造非遗文旅打卡点。结合东莞历史文旅路线,将非遗及莞城老字号商铺串连在一起,作为非遗特色打卡点之一,以唤醒东莞人的集体记忆。四是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2020年,“千角灯系列”东莞非遗文创作品发布会在市文化馆举行,以东莞千角灯为题材设计的金属拼图、手链、茶壶、茶漏、伴手礼盒等文创作品正式亮相。非遗金属立体拼图“千角灯”文创礼品,不仅入选年度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并在线上线下发行,成为东莞的非遗城市手信。
二、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推动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指导可园博物馆、森晖自然博物馆完善配套设施,可园博物馆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森晖自然博物馆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梳理莞城文旅资源,串联形成“走读红色东莞——莞邑文蕴之旅”红色主题旅游线路,让市民游客感受老莞城的红色文化和人文气息。开发可园3D立体纸雕文创产品;开展“东莞礼物”征集工作,《可园春秋》《可园团扇》《可园端砚系列产品》等产品入选“东莞礼物”产品库。
(二)初步打响可园文旅IP。挖掘可园文化,创新举办“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活动,运用“文化+旅游+科技”的方式,展现国潮文化、岭南风韵和东莞底蕴,活动通过20个国家、省、市级的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了超过500万海内外网友“云赏”演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向全球网友推介了实景秀。
(三)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指导运河创意公社成功创建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取扶持资金65万元,引导鳒鱼洲、联丰创意谷、工农8号等园区完善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氛围,形成文化旅游支点。
     三、加强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
为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市文艺人才和文艺精品的影响力,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于2021年推出了《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该项目每年投入资金163万,主要用于对青年文艺人才的整体培育推广和项目扶持。
下来,我们局将以推动老城焕发新活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级政策和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历史城区、街区活化利用,植入现代文化创意和设计元素,丰富文化服务功能,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支持“东莞记忆”项目建设,推动实施可园二期、迎恩门公园、却金亭碑公园等项目,容庚故居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莞城非遗保护工作,打造非遗品牌活动,大力发展非遗产业项目,让非遗再现活力、展现当代价值,努力实现非遗赋能美好生活。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7日

莞城街道办:
贵办政协小组提出的《关于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让老城焕发新活力的建议》(第20230224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关于“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加快优化拓展空间”的建议
(一)成立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总指挥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党代会关于“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的战略部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2022年5月16日印发《关于强化市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总指挥部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的通知》(东拓总〔2022〕1号),优化调整“拓空间”总指挥部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在原有市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总指挥部基础上,强化我市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工作的统筹领导。市级层面成立“拓空间”总指挥部,“拓空间”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专责组、土地整备专责组、城市更新专责组,加快推动连片土地整备,实施健全城市更新顶层设计,高质量打造城市发展空间,支撑在更高起点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对城市更新的规划政策引导。为了实现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更科学的规划、更高水平高效率的开发建设,由“拓空间”指挥部城市更新专责组在市政府部署要求下开展相关工作,通过部门联动,制定城市更新政策创新的“组合拳”,包括全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市级重点更新片区统筹的规划编制、市级重点项目的谋划、各片区统筹规划的技术审查,协调推动存量项目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等,引导各镇街城市更新实现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转变,采取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加强旧城活化,优化拓展空间,以多渠道、多途径改善居住环境,实现老城区复兴;由市中心城区现场指挥部会同市委政研室、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以经营城市理念推进东莞城市更新—以东莞中心城区三江六岸片区高品质城市更新为示范试点》研究,秉持城市经营理念,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阶段下,东莞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应采取的具体思路与方案,已形成“N+1”的研究成果。
(三)推进重点更新项目建设工作。三江六岸片区是东莞市中心城区“水”战略的主要承载空间,是东江流域中历史资源最丰富、滨水特色最精华、开发条件最成熟、城市更新潜力最大的段落。三江六岸片区坚持“经营城市、串藤结瓜”的发展理念,围绕“规划设计编制、项目建设实施、重点土地整备、政策机制研究”四方面组织制定年度建设工作台账,全方位推动片区高品质建设。目前,三江六岸片区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效落实。项目建设方面,万江坝头1978水岸艺术新天地、莞城鰜鱼洲文创园、莞城博厦社区特色精品村等更新项目已落地实施,并持续推进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粮仓微改造项目、龙湾滨江片区连片更新单元等重点更新项目。
二、关于“以微更新为城市提升品质内涵”的建议
(一)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中心城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开展东莞记忆项目前期谋划、首开区方案设计等工作,明确采用“政府主导投资+委托企业代建+招引专业市场主体开展轻资产代运营”的实施模式,引入市场主体共建共营,探索提升存量空间品质的“精细化微改造”创新机制,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立足于“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规划理念,坚持以“绣花”功夫、循序渐进地推进旧城保护更新工作,提升人居环境,提振社会信心,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幸福感,建设内容包括迎恩门城墙纪念公园、莞城桥-振华路步行综合提升、F型街区改造、珊洲河滨水文化带活化、和园文化展示区建设、市政道路改造工程、F型街区周边节点立面整治及环境提升,目前已启动一标段建设工作,计划2025年项目整体完工。
(二)鰜鱼洲工业遗存改造和活化利用工程项目。鰜鱼洲位于莞城东江大道东侧、厚街水道西侧,是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作为全国农村工业化先驱和模范的重要物证,是我市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址之一。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6处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性修缮、33栋保护建筑的改造活化以及项目沿线滨水景观带打造,该项目试行1.5级开发模式,由东实集团作为实施主体进行建设、运营,现已于2020年底完工开放。作为三江六岸滨水地区开发的突破点以及东莞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的示范项目,鰜鱼洲文化创意产业园时遇东莞由工业制造向创意智造的转型,担负着“革新者”的历史使命,通过引入新文创、小互联网及微小型企业,打造创客空间及孵化平台,助力企业发展及经营,既延续现代工业“梦”的文脉、又承载了新一代东莞“创梦人”的理想,项目已入选2020年广东省“三旧”改造优秀案例十大标杆项目,成为东莞工业遗存类项目代表作品。
(三)粮仓微改造项目。莞城粮仓微改造项目位于东江大道与洲面坊交汇处,占地面积约3公顷,通过城市更新,以微改造的方式,对莞城粮所最大程度活化粮仓建筑,保留建筑特色,同时有机结合旁边中兴路—大西路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建设整体风格协调的地方特色项目,拟主要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建设成“工业设计+供应链”为特色的产业文创园。现开展莞城粮仓活化项目先行区建设,建设规模0.1公顷,投资约1200万,通过对原有方仓改造,打造项目展厅、陶艺展厅及再生理念展示等。计划2023年底前完成粮仓微改造先行区建设,展厅对外开放。
三、关于“文化赋能:恢复东莞记忆,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建议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以“打造旧城活化典范”为目标,在尊重遗存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的基础上,平衡考虑了现状保留与改造利用两方面策略,深度挖掘历史脉络,注重本土业态保育,莞城街道牵头协同研究单位对老字号分类进行登记、分类、记录,制定相应保育策略,结合在地文化、年轻文化,进行烧鹅濑粉等品牌化打造,选取特色建筑改造为展厅、剧院等文化空间,引入开心麻花等代表性文化企业,并积极落位广州设计周等设计艺术从业人群,塑造老人、青年、儿童友好的宜居宜商宜业城市空间,联动周边博厦社区、北隅社区、西隅社区、市桥社区、万江墟、金泰社区等区域发展,助力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专此函达。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6月9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莞城街道,市自然资源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