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余映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东深供水工程规划建设饮水思源博物馆的建议》(第20230162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东深供水工程旧址东深供水工程旧址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见证物,体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群体“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时代精神,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展现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我局高度重视,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先后于7月8日、13日到桥头镇、粤海水务集团、市水务局调研座谈,研究讨论东深供水工程相关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建设工作,并于7月26日联合市水务局邀请省文物维修工程专家、博物馆建设专家及水利专家、市城建局、粤海水务集团、桥头镇等到东深供水工程旧址现场勘察,征询专家工作建议,积极推动东深供水工程相关旧址的保护活化工作及博物馆建设工作。
一、摸清东深供水工程抽水站旧址现状
东莞桥头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是源头,也是整个工程的东江取水之处,在不同时期有3个取水点:
一是1965年桥头抽水站旧址,是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工程,于1965年投入使用,现已停用,由广东粤港公司管理。抽水站进行了原址原状保护,还保存着当时的机器设备、泵机、堤坝、文件等,完整体现了60年代东深供水工程首期抽水站的原貌。
二是1991年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为东深供水工程首级抽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源头,分为第二期和第三期,其中第三期建成于1991年,由时任广东省省长朱森林题名,现已不再使用,机器设备已经撤场,其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在东江抽水站附近,还保存着1994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立的、题为“东深之源”的碑记,记载着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广东粤港公司于2006年将邵岗头东江抽水站土地和资产移交东莞市政府,现属市运河治理中心管理。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江抽水站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东莞市政府公布为市不可移动文物。
三是1998年太园泵站,是改造后的东深供水工程的东江取水点,与东江抽水站旧址相隔不远。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入选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广东粤港公司在此处专门设有展览,介绍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但由于是生产重地,无法对外开放。
二、积极推动,参与谋划博物馆建设
基于调研情况,我局形成了《关于保护和活化利用东深供水工程旧址的工作建议》报市有关领导,其中提出明确工作内容、建立工作机制,落实资金安排等建议。饮水思源博物馆(或称“东深供水工程博物馆”)是关于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水利行业的博物馆,其定位为水利遗址类博物馆、水利行业专题博物馆,根据行业博物馆由相应主管行业部门负责管理、文物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博物馆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管等相关规定,我局按照文博业务指导、协调工作职责,多次与相关部门、桥头镇沟通、调研、座谈,并请博物馆建设专家和文物专家现场勘查和征询意见,为东深供水工程博物馆的建设献策。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22〕67号),饮水思源博物馆已作为片区、镇街设施纳入东莞文化强市文体设施建设工作任务表,下来我局将加强指导博物馆建设相关业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桥头镇
余映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东深供水工程规划建设饮水思源博物馆的建议》(第20230162号)提案收悉,经我镇研究并综合各职能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设大湾区级别博物馆
(一)关于选址桥头镇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2012年列入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桥头镇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为东深供水工程三期源头泵站,与1998年建成使用至今的太园抽水站遥相呼应,饮水思源博物馆建于此,具有良好的旧址改造建馆条件。而新、旧抽水站的对比,能够充分展示供水工程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对加强饮水思源教育、促进两地交流联系、见证两地同气连枝的重要纽带和载体,特别是对于加强粤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东莞市在编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方案中,饮水思源博物馆已选址在桥头镇,并定位为大湾区级别。
(二)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我镇在编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地方案中,已根据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饮水思源博物馆的用地要求,在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及周边预留了4.53公顷文化用地,能满足湾区级博物馆的建设需要,可在完善用地手续后建设。而邵岗头东江抽水站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权属市政府,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将博物馆建设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市相关部门牵头推进,落实专项建设资金,全面勘测规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高品质场馆。桥头镇作为属地单位将积极协助项目开展。
(三)联动打造特色水利旅游目的地。东深供水工程属于国家工程,建议结合其政治站位、历史意义等因素,以饮水思源博物馆为核心,统筹周边污水处理厂等水利设施与宋屋洲、虎尾岭、桥头境内8.4公里石马河等生态资源连片打造水治理生态公园,整体谋划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的湾区级文旅新高地。同时,利用石马河沿线常平、塘厦、凤岗等镇水闸旧址、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建设连续步行系统链接区域生态和城市功能节点,串联打造一条水利旅游特色线路,助力东莞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关于东江抽水站旧址保护
由于邵岗头东江抽水站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权属市政府,由市运河治理中心负责管理,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在东深供水工程中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建议由市运河治理中心按照文物修缮要求,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项目实施前先对东江抽水站旧址进行修缮及保护,我镇也将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开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桥头镇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水务局
余映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东深供水工程规划建设饮水思源博物馆的建议》(第20230162号)提案收悉,经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东深供水工程发展沿革
东深供水工程全称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严重缺乏。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不遇严重干旱,不得不对市民限制供水,最严重时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时,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为此,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联名向广东省政府求援,希望从广东东江引水供给香港。广东省立即回应,欢迎港方派船到珠江无代价汲取淡水,广州市每天免费给香港供应自来水2万吨。同时,广东省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由广东省负责设计和施工,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首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1965年1月建成,工程北起广东省东莞桥头镇东江河段,南至深圳水库,途经东莞、深圳两市,位于东莞市石马河流域和深圳市沙湾河流域内,总长度83km,当年3月1日正式向香港供水,当时供水能力为6820万m3/a。随着东莞、深圳和香港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水量的需要日益加大,东深供水工程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一期扩建工程于1974年3月开工,1978年9月建成,设计供水能力2.88亿m3/a。二期扩建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7年10月上旬建成,设计供水能力8.63亿m3/a。三期扩建工程于1990年9月28日动工,1994年1月建成,设计供水能力17.43亿m3/a。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弃用石马河天然河道,建设专用输水系统,于2000年8月28日开工,2003年6月28日建成通水,全长68km,设计供水能力达到24.23亿m3/a,保障当前香港约80%、深圳约50%、东莞沿线八镇约80%的用水需求。
二、东深供水工程管理情况
东深供水工程为省建设省管理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产权单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简称粤港供水公司,省属国企)为现工程委托运营单位、工程保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2000年8月,经国家计委批准,东深供水工程注入广东省属国有企业粤海集团(简称省粤海集团)属下的香港上市公司粤海投资有限公司,并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在深圳成立中外合资粤港供水公司,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其30年特许经营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人大、省政府针对东深供水工程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东深供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置方案》等13个相关法规和规章。划定东深供水工程东江取水口水源保护区、雁田水库和深圳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成立省生态环境厅东江执法分局、东江流域管理局、省政府授权成立的东深公安分局(现已并入罗湖分局)以及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等多个专职管理和保护机构。
多年来,由于其重要作用和建设者们的感人事迹,东深供水工程沿线一直是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在位于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深供水工程太园泵站园区里,建有以思源为主题,展示东深供水工程发展沿革、建设历程和管理现状的东深供水工程思源馆。在位于东莞市塘厦镇的东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旁,建有以“生命之源”为主题、展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历程的东深纪念园。在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水库旁,建有“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及粤海水务展览馆,展示东深供水工程的兴建缘由、建设历程、工程现状及管理保护。2021年4月,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光荣称号;6月,东深供水工程获得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三、近年东莞管理保护东深供水工程情况
根据《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要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行政管理工作,深圳市、东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行政管理工作,沿线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做好东深供水工程及水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近年来,东莞市认真落实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综合治理石马河。2019年初东莞市全面启动石马河全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围绕“总量减排,断面达标”工作核心,按照“源头管控、过程管理、末端削减”的治理思路,以重点小流域作为攻坚作战单元,统筹推进“3+5+1”项工作任务,综合治理石马河。市长担任石马河市级第一河长,组织成立由生态环境、水务、城建等部门和流域7镇的精干力量组成的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建立市—流域—镇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强化流域河长统筹,实施系统科学精准治水。经过4年多的综合治理,石马河旗岭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基本建成独立封闭污水收集系统,完成樟木头三期污水厂、樟木头裕丰污水厂、清溪长山头一期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11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成2024公里主干次支污水管网、3713公里微支管网、24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和18个一体化处理设施,清理10244个入河排污口,建设60公里优美碧道,到今年底将石马河干流堤岸防洪标准普遍提升到50年一遇,让昔日东深供水工程的“功勋河”重焕新生,保护东江供水水质,更好造福粤港人民。
二是加强旧址文物保护。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成使用后,2006年8月,石马河沿岸原东深供水工程租赁土地及部分资产开始移交东莞市人民政府,交由现市运河治理中心具体管理。除了石马河河道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主要的旧址建筑物有位于桥头镇的二期、三期东江抽水站(三期于2012年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一期东江抽水站现仍由粤港供水公司管理),位于凤岗镇的一期、二期、三期竹塘抽水站。2021年底,省粤海集团启动东深供水工程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工作,我市函复建议其将东江抽水站、竹塘抽水站等旧东深供水工程有关建筑物,一并纳入申报范围,通过开展东深水利展览馆、博物馆等建设,加强保护利用。同时,我市结合石马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和碧道建设,按文物保护规范要求对各旧址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门整治,在桥头镇东江抽水站旧址建设了东江滨江公园、在凤岗镇竹塘抽水站旧址建设了凤岗水闸公园,成为文化休闲的热门打卡点,有力推动了东深供水工程旧址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三是加强涉东深供水工程的水行政管理。市水务局落实管理办法,履行沿线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严格涉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审批、行政执法等工作,2020年1月至今,已累计办理涉东深供水工程20宗。审批中要求相关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相应的监测,以保证施工期间东深供水工程的结构安全。建设方案涉及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施工,由粤港供水公司派员监督。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严禁出现污染东深供水工程内供水水质的生产活动行为和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发生的活动行为。项目整体完工后通知粤港供水公司派员参加竣工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并将竣工验收资料报我局备案。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东深供水安全。
四是配合省宣传推广东深供水工程文化。按照省市要求,市水务局牵头协调寻访东莞当年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改造的老干部和老同志,收集提供历史素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编撰图书《供水丰碑—口述东深供水历史》《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拍摄电影《生命水线》、创作粤剧《东江紫荆红》等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将东深供水工程列入云展内容,利用东莞水务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号召全市水务系统向楷模学习,传承、弘扬其崇高精神。
东深供水工程属省政府管辖、省属国企管理,相关建筑物旧址仍分属省市两级管理。从桥头镇东江取水源头到终点深圳水库,省已分别建设了东深供水工程思源馆、纪念园、展览馆三个展示场馆,我市结合相关旧址分别建设了东江滨江公园、凤岗水闸公园两个文化场所。据了解,当前工程已整体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并通过水利部评审待发文正式确认,省粤海集团下来将牵头统一组织制定专门的遗产保护和发展规划,我局将会同相关镇街和部门予以积极配合,争取相关市管旧址纳入遗产保护规划建设。为避免重复冗余建设,故我局认为不适宜再建设专门的东深供水工程饮水思源博物馆,而是考虑谋划建设东莞水博物馆,以记录宣传东莞人民治水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弘扬治水精神,传承水文化,科普水知识,促进人水和谐,助力水务高质量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水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桥头镇,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