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经多次改建扩建,是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镇街供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从“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首期工程建设,到后期多次扩建改造之后保持碧水长流,半个多世纪以来,东深供水工程巨大的精神内涵、历史价值、政治意义、现实作用愈加凸显出来。
东莞作为东深供水工程主体所在地,推动规划建设大湾区饮水思源博物馆责无旁贷、条件得天独厚。饮水思源博物馆可打造成为爱国爱港教育基地、历史遗产活化载体、旅游文化产业平台、生态文明展示窗口。
一、存在问题
(一)大湾区至今没有相关主题的高水平博物馆
在“一国两制”实践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挖掘保护东深供水工程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价值。2021年6月,东深供水工程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但是,迄今为止,大湾区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以东深供水工程为主题的高水平博物馆。现有的少数馆舍(纪念园)规模小、藏品少、影响力有限。
(二)工程旧址、历史实物等随时间推移而减少消失
随着时间的流逝,首期工程的抽水站旧址、水闸等以及参建中的各类珍贵实物亟待保护。当年的工程建设者步入耄耋之年,亟待对亲历者记忆进行抢救性记录保护。位于东莞市桥头镇邵岗头村的东江抽水站旧址,是首期工程的起点,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旧址没有围蔽保护,周边杂草丛生、十分荒凉,仅留的泵房只剩下斑驳的墙体,原员工宿舍、食堂等建筑也年久失修。2003年6第四次改造工程完成后,东深供水工程全程渡槽和管道供水,原供水主河道石马河已恢复天然流向,原供水沿线的8座抽水站和6座拦河水闸提高水位的功能也随之结束。
办 法:
借鉴红旗渠纪念馆、邯郸跃峰渠纪念馆、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广东罗定长岗坡纪念馆、长安镇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的建设运营经验,创新性提出规划建设饮水思源博物馆思路和方案。
(一)建立强有力统筹工作机制
建设博物馆牵涉用地规划、环评申报、资金筹措、文物复原、展品征集等复杂工作,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需要由市政府层面统筹,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市政府可向省请示,在博物馆定位、名称、选址、规模、筹资等问题上获得省级许可和支持。要统筹市文广旅体部门、市水务部门、工程沿线镇、相关水务公司等,解决博物馆规划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二)科学论证确定建馆选址方案
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最优方案是在桥头镇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兴建博物馆,此处是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设工程东江取水点,是整个工程的起点,完全契合饮水思源博物馆展览主题的“源头”定位。次优方案是在塘厦镇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兴建博物馆。该纪念园主要由“生命之源”雕像、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展览馆、4个水氽模型组成。可以以纪念园为基础,对园内景观和实物进行提升,对展览馆改建、扩建,丰富展品。
(三)理顺博物馆整体建设运作形式
分为“展馆+纪念园+旅游线路”三个层次,构建饮水思源博物馆建设和运作模式,其中,展馆可按照“1个主馆+N个分馆”的模式运作,与工程沿线其他展馆(比如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展览馆、思源博物馆等)进行洽谈合作并达成协议,后者挂牌“大湾区饮水思源博物馆**分馆”。建设若干个饮水思源纪念园,作为参观者实地参观、体验东深供水历史和现实的开放型空间。比如,在桥头邵岗头,东江抽水站旧址区域可以建成河滨公园形式的饮水思源纪念园。串联相关旅游资源,形成饮水思源旅游线路,起点可以上溯至江西寻乌,沿东江、东深供水工程,一直延伸到深圳,最终到香港。
(四)建立多元化建设运营筹资渠道
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筹集博物馆规划建设资金,根据筹资资金规模,决定博物馆建设规模、样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