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精神健康、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精神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备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省也制定多份政策文件,推进社会心理和精神卫生工作。2022年底,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供给。
  东莞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新发展阶段同时,人民群众各类健康需求也日益增长,给我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精神卫生工作领域,我市在积极推定相关工作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解决。根据调研,建议相关部门推进发展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特别发展基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人员队伍,满足我市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增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建议如下:
  一、主要问题:
  (一)基层专职精神卫生工作队伍人员不足。据了解,我市在镇街、社区层面的精神卫生工作主要依托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职精防医生开展,平均每名专职精防医生需要管理600多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除完成日常随访任务外,还有其他工作要求和任务指标。尽管我市通过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办法,增加了符合资质要求的医生人选,但面对着庞大的精神卫生需求、繁重的工作事务,以及重大的责任风险,专职精防医生队伍面临着人手严重不足、流失率高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的质量。
  (二)康复内容和覆盖面不足。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现有精防人员疲于应对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完成制度要求的各项工作内容。能用于提供其他精神介入服务的时间相当有限,在面对群众精神健康需求时,更多只能转介到市级相关精神机构进行治疗,社区康复内容不多。
  (三)重视治疗,预防不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目前精神卫生工作重点关注确诊精神类疾病患者,特别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与管理,在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预防、评估与筛查、心理咨询等方面相对较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用于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的费用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排名居前列,治疗成本高。许多研究表明,很多精神心理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如能通过预防教育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或者及时发现并早期介入,效果和效益更高,从而降低社会负担成本。

   法:

  二、解决建议:
  (一)加大力度发展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队伍。精神卫生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之一。我市是全国最早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地区之一,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也一直有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建议通过引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开展基层精神卫生服务,弥补精神卫生资源短缺,为加强防范相关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提供有力保障。作为参考,深圳市自2018年大力推进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至2021年10月,共有18家社工机构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社工服务,精神卫生专业社工达852人,覆盖市、街道、社区等服务场所,更好地保障了该市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到位与规范性。
  (二)通过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队伍,丰富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的内容。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注重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介入,发现患者的需要,发掘培育患者自身优势成为其康复过程的主要动力,改善社会环境氛围,帮助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并强调预防和发展性服务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基层精神卫生工作开展社区访视、评估与筛查、康复指导与转介、心理咨询、精神健康教育、救治资源整合、家属支持、家庭和社会支持环境改善等,令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更多丰富多元,满足群众精神健康需要。

提案者: 王庆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