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不动摇,提高全市高端装备企业数字化水平,快步向科创制造强市迈进,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我市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我市着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度拓展优质产业空间,集中一切资源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已形成产业政策体系、空间载体布局、产业基础扎实等有利的综合基础条件。
(一)制造业规划密集出台。我市接连出台《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
(二)重视产业承载空间拓展。我市统筹80平方公里,布局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形成六大片区联运的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
(三)先进制造业有效集聚。我市已发展万亿电子信息产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4个千亿级产业。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以及泛家居3个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现有1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占比超50%,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也均超过10%。
办 法:
(一)建议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新优势。利用我市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内生需求,充分拉动智能装备产业,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柔性制造、跨界集成攻关与应用,突出制造创新自强,装备自主可控,二大支柱相互促进,深度耦合化的新模式,锻造东莞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建议强化战略新兴产业新动能。借助下游拉动上游需求,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新材料领域国内大院大所及国际化科研资源,实施前沿材料研发攻关,结合产业链“补链强裢”,弥补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制备企业的本地化供给短板,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建议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结合我市先进制造业基础,抢抓区块链、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定位、布局和培育,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抢占高价值链环节, 力争有效提升我市制造业在全球分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