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莞170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3.5%,此外,东莞市常住外地户籍老人有10万多人。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这一数据达到10%,就表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各种问题日渐突出并普遍化,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建设变得愈加迫切和重要。纵观全局,我市的老年文化建设总体上是呈健康发展的趋势,但老年人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能满足老年人这一庞大人群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还未完全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以导致对老龄人事业不够重视,此外一些老年人自身缺乏自强乐观的精神,消极情绪的弥漫也成为当下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障碍之一。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在时光的流逝之下,人们渐渐两鬓斑白,生理的重大变化加重了老年人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微妙的,更是复杂的,老年人文化生活建设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
如何提高和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无疑成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一起着手,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在保证比较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前提下,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才能得到充分保障。针对当下这种现状,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着手,才能达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想状态。
办 法: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老年人公共基础设施,使其深入化、多样化。
当前形势下,供老年人活动的文体场地和福利措施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依旧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城乡、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并呈现出单调表层化的现象。各镇区之间,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纸牌以及广场舞等方面,显得很单一,政府部门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才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缺乏周期性和持续性,很难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针对此番情况,政府应该在巩固和完善老年人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老年文化福利设施的大力投入,在建立多元化投入的同时,使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丰富现象。在硬件措施多样化的基础上,应更加着重于健全软件组织,比如成立老年人协会,积极筹建各种文艺团体组织,定期举办老年人文艺活动等等,这些都能让老年人在体魄得到强健的同时,心灵也有所寄托。
二、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应该注重其心理关爱。
当人步入老年之后,生理以及工作环境的转变,这种突然呈现的空白状态很容易让老年人滋生出一种浓郁的不适应感,使其在思想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焦虑恐慌型的、孤独落寞型的,当然也有积极应对、阳光乐观型的。这种人到暮年的心理微妙变化,往往与老年人个体的智力、文化素养、社会角色和身体状况息息相关。正是基于老年人这种人到暮年的特殊心理状态,在关注和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年人文化生活并非只是狭义上的文娱体育活动,更应该是指当一个人步入晚年之后,如何去适应生命规律的变化,如何渐次抹去人到暮年的苍凉感,而多融入些许温暖阳光的底色,达到一种夕阳红的晚年佳境。所以政府在从物质医疗保障方面来考虑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健康问题,在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等精神产品提供方面作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投资培训专门针对老年人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建立完善的心理理疗网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给他们开展科学的生命观教育,从而给他们营造一片可以吐露心扉的净土。
三、搭建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让老年人积极发挥余热。
谁都会慢慢老去,老年人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无论是在工作经验还是人生阅历上,都是相当丰富的,他们精通各种技艺,深谙社会历史百态,因而鼓励退休老人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是对自身人生价值的再次肯定,更是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搭建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各地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给老年人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搭建一个学习沟通的平台,让年轻人从老年人身上得到技术的传承,让老年人从年轻身上感染到生命的活力;二是专门设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使有专长和有艺术的老年人能把自己的余热充分发挥出来,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三是夕阳红联姻,让孤独的老年人再次沐浴爱情的温暖。
加强和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只有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才能充分认识到老年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并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