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的目标。据我市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东莞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13.5%,位列广东地级市第一。其中,《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将提升东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7%。以上数据体现了东莞市对于提升公民素质、营造科学氛围的重大目标与决心,致力实现“科创强市”与“科普强基”双翼齐飞。
  然而,目前我市对于科普内容的推广暂未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及要求,未来随着防疫管控措施的弱化,常态化生活即将恢复,但是大部分中小学生仍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并不深入,比如大到对自己生病时的身体变化,小到平日里食用物质的营养成分等,课本中的知识并没有全部融汇应用到生活里,常常会因为身体上轻微的不适,便放大化的将症状转述给老师或家里长辈,引发老师和家人担忧。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校内专业型科普人才稀缺:学校的科学老师大部分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或多个年级共用一个科学老师,无法对延展性的生命科学知识点内容讲解透彻,同时大部分学校不具备此类主题的校本课程。
  二、专项科普队伍不完善:大部分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员都就职在医院、高校、研究院等场所进行研究性工作,少数会到学校内进行科普。
  三、主题类科普场所有限:据2021年统计,我市小学在校生84.8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7.6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72万人,合计超120万人,而我市关于生命科学主题场所(含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场馆等)不到10家,无法及时满足生命科学的科普任务。
  四、科普经费投入不足:我市2022年度科普和学会科技服务项目共140项,合计资助经费1790万元,人均科普经费不超2元,暂未创建主题专项科普经费。

   法:

  一、构建系统化的规则制度:市科协等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生命科学的普及,通过颁布对应政策、发文等形式,对生命科学科普的目的与目标、原则内容、师资培训及经费支持等问题做出合理规定,保障高效实施。
  二、搭建生命科学科普队伍:联合省内的知名高校和医院专家,定期开展科普培训,制定一套生命科学课程体系,培育一批生命科学讲师。
  三、注重生命科学校外实践:与学科类课程不同,生命科学更偏向于哲学,仅仅通过说教式的讲课,并不能有效实现科普生命科学的目的。提倡中小学生们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们通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完成一项科学实验等途径来加深对于生命科学的理解。

提案者: 郗旻

教育局
  尊敬的郗旻代表: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东府办函〔2023〕168号)的要求,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的建议》(第2023013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开展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开始注重科普教育,正在逐步将生命科学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之一,已从建设生命科学科普服务阵地、构建生命科学校本课程、组织生命科学科普讲座、开展生命科学实践活动、多渠道宣传生命科学教育等开展生命科学科普教育。
  (一)建设生命科学科普服务阵地。一是目前我市已具备13个大型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包括东莞科学馆、溢星空生命科学中心、丰源环宇科学馆、东莞市水云山谷生态农业园等。以东莞科学馆为例,其三楼常设生命与健康展厅开展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该展厅设有三个主题展区,年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在《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我们还在不断挖掘资源、构建平台,进一步丰富《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学点》名录。二是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以“健康细胞”工程为抓手,将健康知识、健康理念从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等普及到每个人,目前全市已建成健康促进学校357间、广东省健康家庭204890户。三是广泛开设生命科学特色科普园地,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建有校内生物科普园,如谢岗中学将校内的一座小山打造成生命科学科普生态园;另一方面是多部门联合共建科普园地,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筹建“爱眼小屋”,具备“检查”“宣教”“预防”等功能,通过体验“小小眼科医生”、多媒体乐园、模拟近视等普及视力保护常识。
  (二)构建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对于中小学校而言,生命科学的科普教育主要是由中学生物教师、小学科学教师、校医落实的,而构建生命科学校本课程是实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东莞中学初中部校园内设置有开放式标本展厅、中医文化室、组培实验室等10个生命科学科普与实践的场所,在九年级开设了《生物学实验操作》校本课程,每周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少年宫课程,如《中医艾灸养生》《食养岭南》《STEAM生物创意手工社》《探索植物之美》《数码显微摄影》《数码显微探究》《居家(厨房)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等,有动手DIY、体验实践、实验探究、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管理中心指导园区学校构建了《大中医·小药工》PBL项目化课程,还开展了主题为《应急救护科普知识》、《我们从哪里来-生命起源》等家长讲师进课堂的系列课程。东城第八小学以校内的“百草园”为基地,创编了面向4-6年级的校本课程《本草蒙学》。
  (三)组织生命科学科普讲座。一是在全市层面,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每年在全市组织开展“千场讲座”活动。“千场讲座”已逐步成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品牌,每年都在各镇街(园区)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对象涵盖包括所有中小学生在内的东莞市民。从2018年至2022 年,全市 33 个镇街(园区)完成健康讲座及健康素养巡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进机关的活动共 13557 场,受益群众 1414121 人次。二是在学校与相关部门合作层面,学校联合公共卫生或医疗机构或生物科学家开展生命科学科普宣传。比如学校通过“两课一会”(即为家长和学生上一堂健康教育课,为班主任开一次工作落实会)、校讯通、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提升中小学师生健康素养水平。 三是学校自身层面,学校自行组织生命科学科普讲座。中小学校的科学教师、生物教师会定期在学校内开展关于青春期营养与健康、生命的起源等科普讲座,比如东城旗峰学校于2023年3月21日,组织开展了“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东莞市湿地保护科普主题进校园”的生命科学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曹洪麟教授,面向东城旗峰学校全体学生进行了一场以“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科普宣传讲座。
  (四)开展生命科学实践活动。一是主题性实践活动,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健康主题活动,围绕“食品安全周”“全民营养周”“520 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六一儿童节”“艾滋病日”等主题宣传日,开展膳食营养、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刷牙比赛、健康知识竞赛等校园专场科普活动。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全市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活动,市妇幼保健院赵俐等多位中医名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市中医药学会协调 6 家学校同步开展主题活动,识药材、制香囊、学八段锦。三是学校自行组织实践活动,中小学校结合学校环境条件、当地资源开展生命科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东城第八小学、谢岗中学、常平中学初中部、中堂实验中学等学校均建设有观鸟团队。2022年,谢岗镇以“五色花计划——‘观’爱鸟类 绿色有约”为主题,开展了第三届银山湿地公园观鸟交流赛(大湾区),来自大湾区的20支观鸟队参加观鸟交流赛。再如东莞市苏敏娜名师工作室每周末都会带学生进行观鸟公益活动、全国燕子调查、石斛种植、五谷杂粮种植等生命科学实践活动。
  (五)多渠道宣传生命科学教育。 除了上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现场生命科学科普讲授之外,我们还积极拓宽媒介宣传渠道。一是各镇街(园区)利用当地广播电视电台资源,组织策划健康专栏节目,并在主要道路、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健康广告灯牌、LED 显示屏等,为中小学生乃至全民营造健康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 二是利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科普基地、学校等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及时发布人体生理知识、生态学知识等生命科学科普知识,近三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和“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推文超一万条,阅读量 10 万+推文超 830 条,总阅读量超 4 亿人次。三是形成了健康科普栏目“ 潮牌” 。陆续推出本土科普栏目品牌《说医不二》《我是大救心》《社卫莞家》,其中《说医不二》播出超过 200 期,累计播放过亿人次,栏目作为行业宣传典型还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是大救心》聚焦常见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曾荣获“全国精神心理健康公益科普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及科普新星称号。
  二、下一步工作要点
  结合代表提出的工作建议,我们将根据我市有关工作实际,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把握好机制建设、场所建设等五类事项,持续推进生命科学科普的进程,并加强监管和督导工作。
  (一)完善生命科学科普机制建设。我局将在《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之下,从目标、内容、师资等方面继续细化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的行动方案,从学校层面继续加强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建设、生命科学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内化知识、学以致用。从市科协、卫健局等相关部门层面,继续落实《东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进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健康东莞 2030”行动计划》《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细化健康促进社区、学校等建设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干预活动,将提高全民包括中小学生健康科普水平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快生命科学科普场所建设。一是从教研、科研层面,推动中小学校改造、开发校内生命科学科普场所,打造生命科学知识长廊、生命科学实验室、生命科学实践活动园地等。二是从科学教育实施层面,积极挖掘市内外的生命科学科普实践基地,进一步丰富《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学点》名单。三是从各部门协同层面,探索市社健康卫生中心、学校、科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联合建设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开展生命科学科普宣讲与实践活动。
  (三)强化生命科学科普队伍建设。一是强化本单位科普人员的专业素养,如东莞科学馆的讲解员、医疗机构的医生、教育局的科普工作者,加强培训和进修学习,打造一批生命科学科普讲师和培训师。二是强化对中小学校医、科学教师、生物学教师等科普人员的培训,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的生命科学科普课程、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培养大量的生命科学科普讲师。三是建立校外生命科学科普讲师资源库,形成由生物学家、生物科技工作者等人士所组成的专家团队。
  (四)加强生命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从教研层面,促进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倡静态知识实践化,组织践行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新型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生态资源、研学课程等载体主动开展生命科学实践活动。二是市科协、市卫健局协同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健康主题、科技主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等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五)发挥科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市科协设立有科普专项资金,通过创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项目,使生命科学科普活动走进中小学校,支持生命科学相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科普活动项目,目前已有东莞健力口腔医院、东莞市南城医院等近10家卫生健康机构成功申报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广东医科大学、市妇女儿童保健院等多个医疗单位成功申报科普项目资助,走进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生命健康教育。


市卫生健康局
  东莞市教育局:
  第20230131号提案《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的建议》已收悉,现根据我局职能,就相关工作回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健康东莞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包括中小学生的健康科普水平。
  一、我市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情况
  (一)落实健康讲座品牌活动。自2018年开始,市卫生健康局在全市部署组织每年开展“千场讲座”活动,并纳入2019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千场讲座”已逐步成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品牌,每年都在各镇街(园区)有声有色开展,活动对象涵盖包括所有中小学生在内的东莞市民。2018—2022年,全市33个镇街(园区)完成健康讲座及健康素养巡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进机关健康讲座共13557场,受益群众1414121人次。
  (二)组织医护名家进校园。在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公共卫生或医疗机构每年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或社区为中小学生进行近视、龋齿、肥胖、营养健康、传染病等学生常见病的科普宣教。一是校医联合开展科普宣传。联合学校通过“两课一会”(即为家长和学生上一堂健康教育课,为班主任开一次工作落实会)、校讯通、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提升中小学师生健康素养水平。二是丰富主题日活动形式。围绕“食品安全周”“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六一儿童节”“艾滋病日”等主题宣传日,开展膳食营养、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刷牙比赛、健康知识竞赛等校园专场宣教活动。近年来,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提高了我市中小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和健康素养,也培育了一批生命科学讲师。三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全市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活动,市妇幼保健院赵俐等多位中医名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带教中医养生保健操,详细讲解儿童体质特点、儿童常见病中医养护等中医知识,通俗易懂地将中医养生知识传授给中小学生。市中医药学会协调6家学校同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秒变“中医”,识药材、制香囊、学八段锦,在轻松自在的游戏中学习中药学知识,感受智慧中医的魅力。
  (三)创新健康科普传播方式。一是营造健康运动氛围。市级层面通过举行全民万步健走、健康中国行、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竞赛、播放健康素养公益广告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进行健康科普宣传。二是拓宽媒介宣传渠道。各镇街(园区)利用当地广播电视电台资源,组织策划健康专栏节目,并在主要道路、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健康广告灯牌、LED显示屏等,为中小学生乃至全民营造健康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三是打造科普宣传主阵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官方微信、微博每天及时发布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坚持用群众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做科普。近三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和“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推文超一万条,阅读量10万+推文超830条,总阅读量超4亿人次。四是打造科普栏目“潮牌”。陆续推出本土科普栏目品牌《说医不二》《我是大救心》《社卫莞家》,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健康科普知识。其中《说医不二》播出超过200期,累计播放过亿人次,栏目作为行业宣传典型还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是大救心》聚焦常见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曾荣获“全国精神心理健康公益科普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及科普新星称号。《社卫莞家》每期具有时长短、科普内容简单实用的特点,方便市民快速掌握知识点。
  (四)建设健康科普服务阵地。一是打造城市“健康细胞”。学校和家庭是中小学生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第一站,我市大力促进健康促进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以“健康细胞”工程为抓手,将健康知识、健康理念从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等普及到每个人。目前全市已建成健康促进学校357间、广东省健康家庭204890户。二是营造健康公共环境。目前全市建成健康主题公园84个,健康步道113条。在健康主题公园内,健康宣传栏、健身器材、锻炼场地、休息场所等设施样样俱全,将自然、生态、运动、健康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无缝引导市民健康生活新方式,在全市营造起了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三是开设特色科普园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筹建“爱眼小屋”,具备“检查”“宣教”“预防”等功能,设置有预防近视宣传动画、用于检查视力和干预训练的屈光筛查仪、视觉认知练习设备和视力健康体验设备等。通过体验和游戏的方式,如“小小眼科医生”职业体验、视力防控讲座、多媒体乐园、模拟近视等科技手段普及视力保护常识,寓教于乐,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用眼的好习惯。同时,还可以通过屈光筛查仪进行视力健康检查,发现早期近视。
  二、我市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
  (一)加强健康科普机制建设。继续落实《“健康东莞2030”行动计划》《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将广东省健康促进县区、场所创建指标任务纳入年度全市健康素养促进项目绩效评估,细化健康促进社区、学校等建设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干预活动,将提高全民包括中小学生健康科普水平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健康科普队伍搭建。与教育部门、学校联合探讨,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的健康科普传播方式,培养健康科普讲师,定期组织专业医师为中小学生开展生命科学讲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科普水平。
  (三)加强健康科普场所建设。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科学传播方法,探索联合社卫中心、学校、科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建设适合中小学生的健康科普基地。


科协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我会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市科协开展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
  市科协依托下属单位东莞科学馆三楼常设生命与健康展厅开展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该展厅设有三个主题展区,年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连续多年主办“健康新生活”讲座和义诊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通过科普专项资金创建科普教育基地、资助科普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其中有东莞健力口腔医院、东莞市南城医院(人类胆石博物馆)、东莞市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职业健康)等近10家卫生健康机构成功申报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广东医科大学、市儿童医院、市妇女儿童保健院等多个医疗单位成功申报科普项目资助,走进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在近两年的科普项目资助中设置了全民卫生健康专题,活动对象覆盖了中小学生、村(社区)居民,科普效果良好。
  二、在加强中小学生生命科学科普教育方面,市科协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发挥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用。市卫健局、市市场监督管理是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具备生命科学科学普及工作的专业知识,建议卫健局等相关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组建生命科学科普队伍,加强中小学生生命科学普及工作。
  2、发挥科普阵地、科技社团优势。指导医疗机构类科普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动员东莞市医学会、东莞市中医学会等和生命科学联系较为紧密的科技社团发挥智力优势,打造面向青少年的生命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现场参观、动手实践等形式,加强生命科学科普教育。
  3、利用科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生命科学相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科普活动项目,发挥各自科普资源优势,深入学校开展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工作,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合力。





办理单位: 科协,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