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的目标。据我市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东莞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13.5%,位列广东地级市第一。其中,《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将提升东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7%。以上数据体现了东莞市对于提升公民素质、营造科学氛围的重大目标与决心,致力实现“科创强市”与“科普强基”双翼齐飞。
  然而,目前我市对于科普内容的推广暂未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及要求,未来随着防疫管控措施的弱化,常态化生活即将恢复,但是大部分中小学生仍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并不深入,比如大到对自己生病时的身体变化,小到平日里食用物质的营养成分等,课本中的知识并没有全部融汇应用到生活里,常常会因为身体上轻微的不适,便放大化的将症状转述给老师或家里长辈,引发老师和家人担忧。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校内专业型科普人才稀缺:学校的科学老师大部分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或多个年级共用一个科学老师,无法对延展性的生命科学知识点内容讲解透彻,同时大部分学校不具备此类主题的校本课程。
  二、专项科普队伍不完善:大部分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员都就职在医院、高校、研究院等场所进行研究性工作,少数会到学校内进行科普。
  三、主题类科普场所有限:据2021年统计,我市小学在校生84.8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7.6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72万人,合计超120万人,而我市关于生命科学主题场所(含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场馆等)不到10家,无法及时满足生命科学的科普任务。
  四、科普经费投入不足:我市2022年度科普和学会科技服务项目共140项,合计资助经费1790万元,人均科普经费不超2元,暂未创建主题专项科普经费。

   法:

  一、构建系统化的规则制度:市科协等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生命科学的普及,通过颁布对应政策、发文等形式,对生命科学科普的目的与目标、原则内容、师资培训及经费支持等问题做出合理规定,保障高效实施。
  二、搭建生命科学科普队伍:联合省内的知名高校和医院专家,定期开展科普培训,制定一套生命科学课程体系,培育一批生命科学讲师。
  三、注重生命科学校外实践:与学科类课程不同,生命科学更偏向于哲学,仅仅通过说教式的讲课,并不能有效实现科普生命科学的目的。提倡中小学生们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们通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完成一项科学实验等途径来加深对于生命科学的理解。

提案者: 郗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