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从小埋下一颗向往科学的种子,对于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至关重要。东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广泛引进科技人才,这对东莞市工业经济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科技设施及人才,请他们系统性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无疑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近几年,松山湖地区借助其引进落地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公司等开展了多项科普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就东莞总体来说,仍然存在几个问题。
  1. 科普教育不系统,组织机构较零散
  目前我市科普教育形式通常是单一的讲座或者展览活动,如开学第一课、邀请讲座、博物馆科技馆等。尽管这些活动能起到一定科学普及作用,但对于真正想要深入了解相关科学的学生来说还不足以满足其好奇心,其获得的科学信息广泛但不深入。仅凭一次活动无法使其充分了解一个领域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性科普讲座。另一方面,组织科普的机构主要为中小学校,其获得科普资源的渠道较少,而个镇街、协会、科学馆等机构缺乏系统性组织,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科普活动。
  2. 科普人才激励措施不完善,科普人员缺乏积极性
  兼职科普人员及科普志愿者多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公司,科普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额外的劳动,在体制机制上难以获得单位认可,在考核、晋升方面难以将科普活动纳入考察因素。因此对于科普人员的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3. 科普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目前,松山湖地区借助其科技发展优势,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他所能获得的科普资源较少的镇街在这方面则较为薄弱,科普活动较少。因此科普活动普惠化也有待加强。

   法:

  1. 建议东莞市科技局、教育局、科技协会连同科普教育协会共同出台科普教育规划,建立多个科普教育基地,整合科普志愿者队伍,组建科普教育工作组。联合重点科普单位及科普教育基地研究开展系列科普讲座。
  2. 建议东莞市科技局、教育局牵头构建科普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相关激励政策。健全志愿者招募和退出机制,实施科普志愿者入户加分、人才津贴、颁发证书等相关激励政策。
  3. 建议东莞市科技局、教育局、科技协会牵头协助各镇街各中小学打通与各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公司的科普联络渠道,构建普惠共享的科普格局。

提案者: 鲍煜

科技局
  市教育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建议》的提案,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深化合作,科学探索助力“双减”落实处
  科技局以及科技馆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2023年3月,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制定《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上下贯通、内外融通、部门联通、人人参与”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的目标,提出了实施科学教育“点亮”行动、构建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打造科学教育品牌等五大行动,并明确各项行动的具体工作任务、责任部门以及完成时间,对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有清晰的指引作用。下来,在科技局的领导下,科技馆将持续推进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以科学教育特色培训班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以科技论坛传播先进科学理念和科技热点;以科普展览进行沉浸式科学教育;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以全国、省、市的科技进步月、科技文化三下乡等活动积极推进科普进校园、进社区;以“党建+科普”形式为阵地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参观质量,市科技馆成立了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可在微信i志愿公众号平台进行报名,并于2023年3月份推荐了一名科普工作人员作为东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人选,助力我市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于科技馆招募的志愿者,给予了合理的工作安排及用餐需求,同时,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可以通过扫码累计个人的服务时长。另外还定期开展助教志愿者、志愿者讲解、科普剧创意工作坊成人志愿者等相关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为广大市民传导科普知识。
  三、多措并举,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为激励馆内科技工作者,市科技馆在绩效分配上向一线科技工作者倾斜;在专业培养上及时组织行内外的交流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科技工作者专业素养提升,以增强科普人才对科普工作的认同感、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职称评审上通过政策研读、多轮审查,积极协助科技工作者进行职称申报,营造科普人才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助力科普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地发展。

  市科技局以及科技馆一直致力于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在挖掘东莞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将充分联合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研人员等社会资源,构建以科技馆为引领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探究平台,与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相结合,集合资源建设成研学基地库,组织学生走进科技场馆和科研场所,走进先进科技企业,深入生产线,使产学研纵深联合,搭建更广阔、坚实的科学教育阵地。



科协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青少年是科学素质提升的五大重点人群之一。近年来,市科协大力推动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通过创建科普阵地、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等多种方式途径,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市领导批示精神,市府办于2022年3月21日正式发文建立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撤销了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属于非议事协调机构,由分管科技、科协工作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协调科技、科协工作的副秘书长、市科协主席、市科技局局长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包含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28个职能部门,为中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2022年12月,东莞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把中小学科普教育列入了重点工作任务。2023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制定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集中推出20条措施,为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建立了一揽子解决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已经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
  二、大力开展科普阵地创建和科普活动资助,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推动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
  自2007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安排2千万科普专项资金,支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开展,带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累计创建了185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6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了11个市级科普示范镇、176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7家市级创客培育中心、100所市级科普特色学校(含科普标兵学校、创客培育学校)。市科协指导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北大光电研究院、广医干细胞研究院等单位深入参与东莞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举办专题科普展览、系列讲座进校园进社区、成立科普联盟,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南设计创新院、东莞计量院等单位先后发展成为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凝聚我市科技创新资源为中小学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市科协梳理了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制作成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地图,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向社会公开发布,推动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科普+”新业态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发展,多家企业自发建设科普设施、组织科普研学,如太粮米业建设米饭探知馆,厚街黄金小镇建成了华南地区首个贵金属科普馆,得利钟表与国家授时中心合作共建东莞“时间科学馆”,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建成包装印刷博物馆、苹果树·创客空间、大湾区3D科创实验基地,着力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强化优质资源供给。
  下来,我会将进一步发挥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责,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挖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精准高效发挥市财政科普专项资金的绩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生科普教育。进一步激发科普教育基地活力,培育、创建一批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等成为科普教育基地,丰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资源。


教育局
  尊敬的鲍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建议》(第20230112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科技局、市科协意见,结合我市目前已经开展的相关科普教育工作情况,就您提出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发展,大力推动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通过创建科普阵地、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等多种方式途径,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
  一、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市领导批示精神,市府办于2022年3月21日正式发文建立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撤销了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属于非议事协调机构,由分管科技、科协工作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协调科技、科协工作的副秘书长、市科协主席、市科技局局长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包含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28个职能部门,为中小学科普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2022年12月,东莞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2023年3月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了《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集中推出20条措施实施“点亮”行动,创新整体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路径,为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建立了一揽子解决工作机制,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已经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预计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上下贯通、内外融通、部门联通、人人参与”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中小学科学教育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能力全面增强。
  二、大力开展科普阵地创建和科普活动资助,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成立科普讲师团
  自2007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安排2千万科普专项资金,支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开展,带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累计创建了185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6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了11个市级科普示范镇、176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7家市级创客培育中心、100所市级科普特色学校(含科普标兵学校、创客培育学校)。
  市科协梳理了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制作成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地图,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向社会公开发布,推动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科普+”新业态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发展,多家企业自发建设科普设施、组织科普研学,如太粮米业建设米饭探知馆,厚街黄金小镇建成了华南地区首个贵金属科普馆,得利钟表与国家授时中心合作共建东莞“时间科学馆”,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建成包装印刷博物馆、苹果树·创客空间、大湾区3D科创实验基地,着力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强化优质资源供给。
  市科技局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参观质量,在市科技馆成立了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可在微信i志愿公众号平台进行报名,并于2023年3月份推荐了一名科普工作人员作为东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人选,助力我市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于科技馆招募的志愿者,给予了合理的工作安排及用餐需求,同时,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可以通过扫码累计个人的服务时长。另外还定期开展助教志愿者、志愿者讲解、科普剧创意工作坊成人志愿者等相关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为广大市民传导科普知识。
  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各中小学校配备科普副校长,聘请科学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担任。建立学校与科普副校长的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邀请科普副校长进校园,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等活动。科普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协助学校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工作及社团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助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发展,以期通过该项制度起到对科普人员的激励作用。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结合东莞科技制造强市的发展需要,市科协正面向社会征集东莞市科普讲师团成员,拟成立一支涵盖院士专家、企业家、行业工匠、科普带头人、科技教师等多层次群体的科普讲师队伍,凝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社团、科普阵地科技工作者的力量,不断优化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资源供给。
  三、流动科学馆和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促进科普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东莞科学馆每年举办“流动科学馆”巡展活动,通过便携式展厅、展台、展览将一场场集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科普盛宴搬进各个校园,通过科普巡展和科普实验激发了孩子们玩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师生通过聆听讲解、手动操作,参与体验包含数学、机械力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多个学科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感受科技魅力。
  市教育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内涵发展,构建科学教育五级课程体系,推进多层次育人,包括科学类国家课程、全员入门级科学教育课程、选修中级科学教育课程、特长生高级课程、拔尖人才课程。建立健全五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常规课、社团课、集训课、430课后服务等方式实施。同时通过莞易学平台推进全市共享优质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用好已有的信息化平台,构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阵地,开展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建设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门户,联通科技部门科学教育有关平台,通过公众号、视频平台、知识库等媒体推进科学教育和宣传,每年建设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不少于1000个,开展师生科学数字化作品网上展评活动,推动科普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蓬勃发展。
  市科技局和科技馆一直致力于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在挖掘东莞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将充分联合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研人员等社会资源,构建以科技馆为引领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探究平台,与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相结合,集合资源建设成研学基地库,组织学生走进科技场馆和科研场所,走进先进科技企业,深入生产线,使产学研纵深联合,搭建更广阔、坚实的科学教育阵地。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多部门联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挖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精准高效发挥市财政科普专项资金的绩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生科普教育。进一步激发科普教育基地活力,发挥东莞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创建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规范科普课程建设,丰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我市科普教育工作有序、协调、均衡发展。
  关于您提出的第二条建议中,关于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相关激励政策的内容,如“科普志愿者入户加分、人才津贴”等具体政策涉及到人社局、财政局、公安等多个部门,需要后期继续和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办理。



办理单位: 科协,科技局,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