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人事管理观念的深远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适时地、科学地调整过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原有的人员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其用人机制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现时,部分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还一直按照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采取单一的录用、任命制,各类人员一经录用、任命便成为终身制,造成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生机与活力。此外,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大,需要的人才由于受到编制和干部来源的限制进不来;而单位内部富余人员出不去,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挫伤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现象在我市医疗卫生、教育宣传、城建规划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这些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间接也制约了我市整个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其改革成败不仅关系到整个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事业单位内部用人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市场机制在事业单位人才资源配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实现形式,是将固定化的用人制度转变为契约化的用人制度的有效途径。
办 法:
第一,以聘任制度为核心,全面推行科学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全体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变以往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真正解决以往人事管理中职务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行政领导人员实行领导职务聘任制;各级管理人员实行以聘代任,对各级管岗位,采取层层聘任的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事业单位按需设岗,按岗位聘用;对新增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双向选择,择优聘用。
第二,以科学设岗为基础,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事业单位从自身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动态管理的原则,在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内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坚持按需设岗,因事定责,合理设置不同等级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设置的岗位既要做到各部门协调发展,又要避免重复。
第三,以收入分配为指导,建立新型待遇分配激励制度。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围绕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从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出发,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办法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按能力定岗位,以岗定薪,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另一方面要将宏观调控和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由政府调控保公平,内部搞活促绩效,在注重公平基础上,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
第四,以社会保障为补充,解决就业、离职人员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重点在于社会保险金的筹集和运用,对保障基金的运用除了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外,还可以考虑建立员工参与的体现事业单位员工共同利益的社会监督机构。结合实际探索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可行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原已形成的基本保障制度上,加快推进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的稳定。
第五,以人事档案为导向,进一步规范人才流动机制。长期以来,档案作为劳动关系的象征物在事业单位传统的人事工作中被十分看重。建立完善的人事代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的难以流动,打破固化所有制、行政隶属关系、单位行业界限等,逐步实现人才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离,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割断传统意义上职工以人事档案为核心对单位的全面依附,促进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人事管理工作从传统事物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转变,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