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这句话道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心声。教师承担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工作压力和重担: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业务提升、课程开发、精心备课、研究学生、批改作业、管理班级、谈心家访、辅导“差生”……这一切让教师工作远远超过八小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监测结果显示,被抽查的四年级、八年级班主任平均每天在校时间分别为 10.03 小时、11.48 小时,教师教学任务重、非教学性事务干扰大,教师减负愿望强烈。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对减轻教师负担、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确保学校安心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当前我市在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事务负担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师上课隐性的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长,加班多。例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具准备、作业批改、教研进修、学生管理、突发事件处置、家校联系、非教学性事务等工作,班主任工作则更繁杂。
  2、各级各类非教学性事务摊派导致教师非教学任务过重。各行业部门都站在本行业的角度,将行业工作、业务工作无限向校园延伸,教师用于钻研教学和业务的时间严重被挤占,导致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成效不高,教学质量下滑,职业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3、教育功能、教师责任被无限放大。许多本应由家庭、各职能部门或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就因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都被转嫁给了学校和教师。
  4、政府督学队伍主要由教育部门组建,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事务负担的落实。


   法:

  1、明确教师工作量标准,科学配置师资,制定弹性工作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学核定教师编制数。根据各学校不同学科、年段、岗位对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科学配置师资资源,再由学校合理核定教师工作量,以核定教师其应当的实际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实效,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核心工作时间和前后两头的弹性工作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核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2、积极建立社会性事务进校园权力清单审批制。对非教育教学任务“进校园”严格审核审批,对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文件、检查等“进校园”实行一刀切,严格控制各类“进校园”活动,坚决去除一切非教学任务摊派,把时间还给教师,尊重教师主业,尊重教育规律,切实减轻学校、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避免让学校成为社会性宣传服务工具和宣传窗口,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生态。
  3、加强社会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民众科学认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和复杂性,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加强正面典型教育事迹宣传,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种较为理性、宽容、相互理解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教育生态,共同促进教师安心教学。学校要积极开门办学,主动建立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及时将学校办学理念、工作活动信息等告知家长与社会,以主动争取学校外部的理解与支持。
  4、优化督学队伍的建设,落实教师减负工作。建立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督学专家团,改进监督的方式,加大工作力度。把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负担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督导计划,作为对各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和开学检查的重要内容,坚持督导检查与长期监管相结合,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镇街,严肃问责,将督导结果反馈市政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提案者: 张旭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