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东莞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25人,占5.4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0020人,占3.54%。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常住人口将达到111.28万人。东莞市民政局公布了《东莞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疫情带来的新挑战,我市养老服务发展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一)服务模式运营难。智慧养老产业作为一种新业态,许多发展模式还在摸索之中,一些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的结合还比较单一,多侧重于线上软件系统开发,往往忽略了线下服务建设,缺乏服务资源的支撑,特别是缺少专业服务组织的介入,在运营模式上的探索不尽如人意。
(二)拓宽资金渠道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虽然成立了居家养老中心,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但因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较薄弱,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后续工作注入资金,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优化老年人“周边”养老环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因为符合国情成为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受增龄过程中身体功能衰退的影响,老年人对家庭和社区环境存在很强依赖性,当前的适老化和设施改造有“重社区、轻家庭”的现象。如一些老旧的小区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比较吃力等,虽然现在有慢慢推进与改造,但是力度还不太够。
(四)适度关爱非莞籍老人群体。目前在东莞常住的外地老人占比不少,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语言不通,交通不熟悉,生活质量与精神文化生活堪忧。
办 法:
(一)智慧赋能,高质发展养老行业。10月22日,东莞市智慧养老服务网正式启动,全市养老服务数据可一“库”打尽,要利用好这一些数据分析与比对,按照“多渠道、全覆盖、高效能”的目标,整合、统筹全市养老服务资源。将线上呼叫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养老信息咨询、生活照料、家政保洁、医疗保健等全方位服务。对养老机构进行星级评定,对其安全运营进行智能分析和实时监控,提升监管效率。
(二)增强服务购买意识。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鼓励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自费购买较高层次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实现“品质养老”。要加强家庭和社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促进活动设施适老化配套,打造“老年人生活圈”。同时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在退休后有事可做。让老年人爱动起来,才能标本兼治。另外在现有的智慧康养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时动态监测老年人生活与身体状况等,实现不同服务需求分类精准供给。如一些独居高龄老人,可以通过智能水表的方式来监测老人居家情况,若水表在半天内没有发生变化会自动预警,社区工作人员就应该引起重视并上门查看。
(四)精准推送关爱政策给非莞籍老人群体。《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指出没有东莞户籍,符合资助对象范围也可根据《办法》享受相应的服务,但偶尔会存在信息断层情况,有很多符合条件的老人未能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红利,可以对外地老人信息也进行有效的整合并精准推送关爱政策。
总之要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将老人、政府、社区、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健康、舒适的生活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的服务与产品,真正解决养老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