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近年来,我市农保地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乡村振兴工作中展开的,许多农保地被深度打造成复合型的乡村文旅项目以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时,还有很多农保地,尚未被完全有效开发、利用,或者开发后又被荒废闲置,或挪作其他用途,造成了农用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结合我市农业用地的现状以及我市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盘活部分闲置的农保用地,打造校外中小学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公益性、教育性和安全性原则,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安全措施、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遴选工作。争取市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工作局、教育局等部门的立项、资金、土地、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支持,积极谋划,履行政府在建设综合性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主体责任。
  第二,依托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协调农技部门参与指导,规范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参与园区化布局,划分成水稻园、蔬菜园、瓜果园、种植园、花卉园等等,让学生从春耕、夏种、秋收、改良土壤等全周期体验劳动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进而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的向善向美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珍惜幸福、明理感恩的高尚品德。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分清五谷,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农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政府协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可以整合基地的相关职能和资源优势,实现职能统筹、资源节约、优势共享。市财政可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学生学习体验所需的有关费用,原有农业补助等款项可以按比例给与当地村集体及学校。

提案者: 董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