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虎门镇政协小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东莞市“口袋公园”建设的建议》(第20230088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文广旅体局和市委宣传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公园建设工作概况
为全面提升我市园林绿化整体品质,“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园林绿化景观提升项目的建设,丰富我市公园内涵。2016年建成121个“小山小湖”社区公园;2019~2020年,完成街头小景1178个;2021年起,全市启动“口袋公园”建设工作,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圩镇等工作,以及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等社会投资项目开展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完成354个“口袋公园”。2023年我市将继续推进建设不少于66个“口袋公园”,据最新统计,全市各镇街及松山湖园区均已落实不少于2个“口袋公园”选址,且大部分已进入施工阶段,部分已完工待验收。
二、“口袋公园”建设亮点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新形态,通过规划、设计和营造等手段对城市闲置空间进行建设布局,提供一个融合文化、艺术、绿色环保等多种元素的休闲场所。城市“口袋公园”建设要合理选用地域文化元素,为景观设计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打造更具地方文化特色及城市符号的微空间,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近年来,东莞打造的“口袋公园”注重加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在地文化元素的融合,成为东莞七大文化传承、传播的有力载体,建设效果可圈可点:
(一)主攻老旧公园提升景观。我市公园建设基础良好,但大部分老旧社区建设由来已久,其配套的公园更是设计陈旧、设施破损情况严重,在此次“口袋公园”建设工作中,大部分镇街优先将该类公园纳入建设当中,使一大批老旧公园焕然一新。如凤岗镇玉泉街心口袋公园,在尊重现有地形基础上设计微地形,防止水土流失,以现有大树为景观节点,设置树下纳凉座椅、景观特色廊架,打造美观、自然、雅趣的休闲活动公园;谢岗镇“孝”文化公园,选址谢岗著名的“八卦村”谢岗村,通过主题景墙和小品,融入“孝”文化,使原本陈旧乏味的老公园变得景致怡人。
(二)提倡因地制宜建设公园。在我市众多废弃闲置地中,不乏长势良好的高大乔木甚至古树名木,但因树荫不利于地被灌木生长导致景观较差。如清溪镇便选址一处古树群,梳理因阳光不足导致脏乱阴暗的林下空间,局部硬底化,铺设阶梯板砖,增设休闲座椅,打造出一个通透休闲的古树小公园;黄江镇北岸榕树公园“因地制宜”,在长势茂盛的古榕树下简单改造,增设健身设施,搭配墙体彩绘,使原本黄土裸露的树下和周边陈旧的民房华丽变身,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游乐嬉戏的最佳场所。
(三)围绕特色文化打造公园。良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人文的熏陶,公园的建设也如此,将当地的特色文化有机融入公园建设,将赋予公园不一样的生命力。如石排下沙红色印象公园,公园硬件通体采用红砖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展开设计,搭配相关主题小品和园建设施,红色文化氛围浓厚,让市民休憩闲逛的同时感受了解红色文化,寓教于乐;厚街鳌台公园对废弃鱼塘进行升级改造,融入鳌台书院传统文化基因,以《鳌台王氏族谱》中描绘的“鳌台八景”为核心意象,打造了公园独特的八大主题景观,重塑出一个“水清、岸绿、景美、文承、人和”的人文景观空间与生活游憩空间。
(四)政商合作促进共赢。在近两年来的“口袋公园”建设工作中,除了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圩镇等项目开展的形式,不少镇街为缓解财政压力,选择与房地产商合作。如樟木头镇的十畝芳华里口袋公园,在不改变公园用地权属的情况下,由房地产商实施建设小区周边绿地,作为小区配套设施,打造成既服务该小区又开放给周边市民活动的“口袋公园”,并由小区物业负责后续的维护管养。该形式能实现政商合作共赢,投资最小,效益最大化。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加快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工作,继续丰富“口袋公园”建设形式,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等,探索打造一批有品质的绿化开放空间,指导村社区梳理榕树下、古建筑周边等公共空间建设打造“口袋公园”,不断扩展城乡公园建设类型,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完成“一社区一公园”的建设布局。
(二)拓展园林绿化管理措施
1.提高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水平。结合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探索建设、完善我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分析、研判、预警等功能,为我市园林绿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我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2.加强行业培训指导。持续抓好树木修剪、绿化养护等技能培训,推动绿化技术工人、项目负责人等培训及证书应用,提升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整体水平,保障“口袋公园”建设效果。
(三)加强“口袋公园”宣传工作
1.加大宣传教育引导。让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口袋公园”的选址和管理,进一步调动市民群众的爱护公园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2.推进有关政策落地落实。根据《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聚焦“推进东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双万’城市形象有效传播”两个目标,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秉承“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七大文化”,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名片。市委宣传部将通过文化强市建设,赋能“口袋公园”建设,指导建设单位因地制宜的导入文化元素,满足市民文化、运动、生态等需要
3.加强全渠道媒体宣传。我局将协同有关部门,结合提案有关意见建议,充分利用我市媒体资源,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围绕“口袋公园”的建设成果,对我市优秀“口袋公园”案例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渠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进一步提升东莞城市形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虎门镇政协小组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东莞市“口袋公园”建设的建议》(第20230088号)提案收悉。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文化元素对口袋公园的作用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新形态,通过规划、设计和营造等手段对城市闲置空间进行建设布局,提供一个融合文化、艺术、绿色环保等多种元素的休闲场所。城市口袋公园建设要合理选用地域文化元素,为景观设计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打造更具地方文化特色及城市符号的微空间,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
二、公园雕塑项目开展情况
(一)市中心广场首批城市雕塑项目。2011年,由我局联合原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实施的市中心广场首批城市雕塑项目,通过规划设计、研究论证、媒体公示、专家评审、市民投票等程序,选定一批具岭南特点、有艺术品位、与广场环境相融的雕塑佳作。最终
挑选出《孕育》《春天的故事》《风生水起》《钢琴与新娘》《扬帆》《荔枝女》共6件雕塑作品设置在市中心广场,为城市增添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对我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熏陶市民素养、营造和谐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二)“影响中国的东莞人”雕塑项目。2016年,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影响中国的东莞人”雕塑在市行政中心广场落成。群雕以《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一书为创作素材,再现明清以来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31位东莞名人形象,如何真、罗亨信、袁崇焕、蒋光鼐、何镜堂等,作为东莞展览馆的室外组成部分,放置在市行政中心广场展示。
(三)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项目。2022年,在东莞建设文化强市,实现“双万”城市形象新提升的背景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东莞市委宣传部主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承办的“潮流东莞·万有引力”2022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以“人文”“运动”“科技”为主要板块,面向国内九大美术院校及社会领域,定向邀约征集能展现城市青春活力、时尚潮流的雕塑和艺术装置作品。邀请展于2022年12月30日在黄旗山南麓“香遇走廊”拉开帷幕,展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风云行》等12件国内知名艺术家公共艺术作品。展览结束后,主办方将永久保留12件参展作品在黄旗山南麓“香遇走廊”供市民游客观赏。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协助贵局完成《东莞市城市家具设计指引》编制,根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结合我局自身职能,配合做好城市家具建设的相关工作。如协助提供文化元素和主题相关素材,推荐文化艺术类专家顾问,对景观小品、雕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进行指导和把关。
根据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有关部署,至2026年,持续实施城市文化艺术装置工程,一年一度策划举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添置更多出圈出彩的“城市家具”。2023年,我局拟联合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等单位,计划选址在东莞中心公园举办第二届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目前进入前期考察及项目策划阶段。
市委宣传部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虎门镇政协小组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推进东莞市“口袋公园”建设的建议》由我部承办。现结合我部职能答复如下:
一、我市近年推进“口袋公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情况
2022年,东莞持续加快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各镇街(园区)充分发掘现有空闲土地资源,结合场地的特点和本土特色,打造出一个个特点鲜明、精彩纷呈的“口袋公园”。近年来,东莞打造的“口袋公园”注重加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在地文化元素的融合,成为东莞七大文化传承、传播的有力载体。
二、下来相关工作
一是推进有关政策落地落实。根据《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聚焦“推进东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双万’城市形象有效传播”两个目标,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秉承“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七大文化”,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名片。我们将通过文化强市建设,赋能“口袋公园”建设,指导建设单位因地制宜的导入文化元素,满足市民文化、运动、生态等需要。
二是加强媒体宣传。我部将结合提案有关意见建议,充分利用我市媒体资源,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我市优秀“口袋公园”案例加以宣传,进一步提升东莞城市形象。
综上,代表们所提的有关建议,我部正有序推进。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