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进一步说明了党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决心。自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如何提升医疗服务应急能力,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这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但观2022年12月至1月初,群众买药难、买抗原难以及就医难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归根到底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疫情传播过快,超出了所有人(包括专家)的预测,并且这样的感染速度,是在全民已经有充分的警惕意识,大家都戴起了口罩和采取各种措施的情况下产生的。二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药物、抗原等物质储备不足,感冒、发烧、咳嗽药物被抢购一空,很多阳性病人得不到基本的用药指导及诊疗,抗原检测试剂盒更是一个难求。三是医护人员、医院床位等医疗资源紧缺,发热门诊人满为患,老年群体等重点人群应对病症用药的认知缺失等。综上,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应急能力,推进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实落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压,保障医疗服务和质量刻不容缓。


   法:

  一、统筹配备医疗资源。对65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未打疫苗且行动不便的人员,要把指夹式血氧仪配送到家里。配齐配足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的中成药、退热药、止咳药及抗原检测试剂盒,确保基层社卫医疗机构可用量保持在两周以上。完善社区服务站、药店、诊所药物缺口的应急上报通道,解决需求人员买不到药的难题。
  二、要大力开展对口帮扶救助。实践证明,对口帮扶、对口救助,是一项非常实用、非常有效的措施。市内各大医院要积极动员,调配人员,派出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为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等医护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内科、儿科、急诊科等急需的专业培训,尤其在防重症、救护重症患者方面,更要详细讲解,手把手传授,促使基层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尽快提升重症识别、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保障。完善社区社卫中心、服务站服务人员对辖区老年人、基础病人、症状人员的日常监测,预防和化解这部分人员面临的风险,面对的就医用药需求。帮助急难病人转院住院,解决及时救治问题。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提案者: 南城街道办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