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数目有上升趋势,校园中,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心跳骤停致运动事故的案例时有发生,而这类心跳骤停患者的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而电击除颤和徒手心肺复苏就是最有效的急救办法,因此,推进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进校园,并每年定期为校园一线工作人员安排相应急救培训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校园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在东莞市政协相关委员提案的推动下,在东莞市卫生局及市红十字会的组织部署下,东莞市公共场合配置AED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当中,截至2019年,东莞市红十字会在我市公共场所设置的AED达32台,其中,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设有AED设备,配置数量还比较少;市红十字会已每年向全市高一级学生开展培训,并协助已设置AED的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每年开展培训和复训工作。
作为新一线城市,促力城市生活品质提高,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市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公共急救设备的AED应当如消防灭火器一般的重要,让受专业培训的人员能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才是急救设备的存在意义,特别是校园操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一些真正高发心跳骤停的场所尚未普及配置,更是影响了校园的环境安全。
办 法:
建议:
1.制定“AED进校园”的推进计划及时间表,建议1000人以上的大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台AED,AED的购置费用由政府、市红十字会、各民办学校举办者以及各学校校友会等公益团体联合承担。
2.科学设计校园放置地点,根据医学上“黄金4分钟”的急救原则,AED的校园布设地点要合理设置在学校操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心跳骤停事件高发的场所,强制定期对相关器械进行维护、检测,使器械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3.定期对一线人员进行培训,每年要对已设置AED的学校校医、体育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急救培训,并在广大大中小学学生群体中增加急救常识性课程,将急救技能从理论变成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