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长期以来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二十大报告更是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进一步说明了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尤其是新型楼盘社区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现状:一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新型生活小区在短期内大量涌现,社区公共事务急剧增加,而且公共配套设施尚不健全,使得社区管理领域急剧扩展,造成其不堪重负的状态;二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以及其他无单位归属的人员同处一个生活小区,形成复杂的“陌生人”社会,加重了社区的工作难度;三是据调研,我市部分社区工作者与常住人口比例达1:2000,严重影响居民服务质量,并造成社区工作者流动性过大,身心健康都受到影响,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东莞正迈入“双万”新赛道,要实现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增强末端执行力,优化楼盘社区的现代化管理尤为重要。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办 法:
一、合理设置楼盘社区规模。一是参照北京、陕西、中山等城市样本,建议市民政局完善《规范社区设置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度,明确楼盘社区规模大小、地域范围等。二是按照居民的居住状况、地域性和认同感及便于自治的原则,建议科学合理的拆分原人口过于庞大的楼盘社区,参照其他地市,社区人口不超过3万人为宜,进一步为居民提供更精细服务。
二、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体系。一是合理规划社区工作者与常住人口服务比例,参照其他地市名社区工作者服务不多于400户(按照统计数据户均2.86人,即1144人),进一步为社区基层充实工作力量。二是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健全社区工作者评价制度、薪酬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等,增强社区工作者岗位“磁力”,激发队伍活力。
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对于新型楼盘社区建议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有物业的新小区,建议抽调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组成专项工作组,并联合小区业主委员会、党员、志愿者开展工作,第一时间掌握各项政策事务,及时传达履行相关职责。二是针对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参照深圳做法,由财政投入聘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另外,最大限度用好志愿者、社会组织(广场舞队、篮球队)人员等人员参与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