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首位度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家用车换代升级、购新不淘旧,加上近两年疫情影响,及出行方式转变等相关因数叠加,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截止2022年12月,全市东莞牌汽车为360万辆,外地牌汽车160万辆,全市正式停车位约185万个,市民在充分感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和出行便捷的同时,也深受开车容易停车难的困扰。
目前,全市停车泊位主要由路内停车位、路外临时停车位、单位自有停车位、居住类属性停车位为主。根据《城市停车规划规范》标准,城市机动车位供给总量应大于机动车保有量的1.1倍计算,全市停车泊位总缺口超过387万个。导致停车难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停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一方面,中心区核心商业地段大部分餐饮休闲、商场或商业街区、医院、学校、行政服务等单位,自身配建的停车设施均无法满足外来机动车的停车需求;另一方面,公共停车泊位、社会停车场严重缺失以社区、居民小区、居民集中居住的街区停车场位严重不足,导致停车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是引发停车难的直接原因。
(二)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滞后。近年来,全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延伸。但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停车场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必要的前瞻性规划,发展较慢。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停车场地缺失的短板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与此同时,部分镇街通过停车场地外包服务的方式变更管理主体,一些服务商以追求利润为重,缺乏对设施设备的必要更新,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停车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部分停车场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各镇街社区服务中心停车位错峰利用率不高,错时共享目标达成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既有的居住类小区停车场(位)的权属关系不明确,开发商、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导致停车场(位)的利用率不高。部分业主的汽车停车被迫外溢,长时间占用公共通道、消防通道,及周边道路(包括行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人为造成公共道路资源非法占用,严重影响公众正常出行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办 法:
(一)加快停车场建设步伐。对于规划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建筑以及住宅区、办公楼、公共设施和文化娱乐、餐饮休闲、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必须考虑足够的停车场地并留有余地;除道路停车和建平面停车场外,应鼓励建地下车库。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停车场建设,以求多渠道吸收资金发展停车场。各镇街可充分利用闲置地、边角地进行合理改造建设停车设施。
(二)健全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机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加强城市道路交通治理,形成权责统一的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严管示范路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好电子监控设备的作用抓拍机动车乱停、违停行为,构建市民“随手拍”举报反馈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切实维护严管示范路交通安全畅通、和谐有序,为日后全面推广提供经验。
(三)提升停车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各镇街可采取自主组织或者对外发包的方式,实施物业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内停车管理,通过实地调研,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强化管理手段,开展停车智慧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各镇街对村内部道路进行合理围蔽,并按要求加强服务管理,确保各道路安全、顺畅。各镇街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可供车辆停放的公共用地向社会开放,允许社会车辆临时停放、错峰停放;鼓励居民小区、物业开展错时共享停车泊位,提升停车泊位利用效率,缓解停车压力。充分发挥媒体、自媒体作用,大力倡导文明交通,引导文明停车,培养文明交通风尚,增强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文明停车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