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部署要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新时期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省高度重视,要求加大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力度,并提出通过探索市场化修复模式,不断推动生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东莞市历史遗留矿山众多,2004年以来,东莞市逐步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石场整治复绿工作,迄今为止已完成修复面积402公顷。2022年经自然资源部确认,省自然资源厅下达我市“十四五”期间仍需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面积共125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常平、大岭山、谢岗、厚街、樟木头。
  存在问题:
  (一)安全隐患增大。我市作为高密度城乡融合发展地区,众多历史遗留矿山毗临城镇生活生产核心区域,由于缺乏修复治理,出现不同程度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等问题,遇到极端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危害城镇生产生活等活动。
  (二)财政压力凸显。随着国家和省对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和标准进一步提高。而目前我市矿山修复模式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路径缺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未来财政难以全面覆盖矿山生态修复支出。
  (三)综合效益不高。过往矿山修复方式单一,多通过简单复绿,修复后作为生态空间,不产生经济收益,也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应。
  (四)市场参与不足。目前我市矿山修复实施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虽然也有湾区自然学校等结合生态环境进行新业态发展的个别案例,但是由于受到产权与土地政策的制约,关于生态空间的产业导入、设施建设、林地使用、规模投放等尚存在不足。

   法:

  (一)加强统筹谋划。建议强化市级谋划,整体统筹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利用,把矿山生态修复纳入东莞市生态修复规划加快推进实施。市级定要求,镇街促实施,市镇联动推进。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永续发展的原则,采用普惠型与特征型结合的方式,按照“一矿一策”,对不同类型矿山,采用差异化修复策略、治理措施,以及空间发展模式。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推进安全隐患突出、具备市场探索条件地区的矿山治理。
  (二)加强政策创新。历史遗留矿山区域大多拥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地质景观风貌,是培育新业态新经济的沃土。如能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发展利用统筹谋划,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将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因此,建议积极落实国家、省对于市场化参与生态修复的方向和要求,强化政策研究和宣传引导,结合东莞实际,从产权激励、土地使用、废弃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奖补措施、矿坑消纳弃土、矿产余料拍卖反哺、规模指标联动、市场化交易等方面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新模式,找准资金保值增值实施路径,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转化进程。
  (三)加强试点探索及推广。厚街顺达通石场位于白石山景区旁,环绕沙溪水库、三丫坡水库,周边多为农家乐、钓鱼场等休闲空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过去的十余年曾是东莞备受欢迎的越野圣地,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谢岗崖山矿区作为银屏山-潼湖生态廊道重要节点,南水北田,毗邻崖山市级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村黎村、非遗项目谭公圣庙遗址,区域自然环境优越,开采后遗留的矿坑、矿崖、矿丘,形成了独特矿地景观。两者均具有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三生融合发展”的条件与价值。建议选取厚街顺通达石场、谢岗崖山区域等具有生态资源禀赋和市场化修复基础的地区作为试点,实践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实施机制。通过发挥两个矿区现有良好的矿山治理条件,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投入”的方式,探索符合东莞实际的市场化矿山修复机制,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提案者: 望牛墩镇政协小组,农工党市委会

市自然资源局
望牛墩镇政协小组、农工党市委会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推动东莞生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议》(第20230055号)                  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一)规划引领,强化矿山多元化治理修复。目前,市自然资源局正牵头编制《东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修复规划》)。在《修复规划》中关于推进矿山多元化治理修复内容已设置专门章节:一是通过推进生态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结合矿山废弃条件,开展地质环境治理。二是推进矿山周边矿山复合利用,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三是创新连片治理模式,统筹集中连片的废弃矿山资源整合推动矿山连片治理,结合单元更新整备,探索生态绿色发展转型新路径。《修复规划》当前已形成中期成果,下来将做好与省规的充分衔接,计划于年底印发实施。
(二)稳步实施,细化落实矿山整治修复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期间部、省矿山修复任务,贯彻落实“绿美东莞”部署要求,加强矿山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2023年4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自然资源局印发了《东莞市历史遗留矿山整治修复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细化了未来三年矿山整治修复的具体任务分工,落实了资金保障。下来,我市将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与消除采石场边坡安全隐患、重大项目弃土回填等工作相结合,扎实开展各项矿山整治修复工作。
二、强化政策创新,探索构建修复新模式
为有效破解我市矿山修复模式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路径缺乏难题,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新模式,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关于资源利用等政策支持意见,并结合我市实际,当前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自然资源出让收益反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本投入。按照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及其工程设计,对于合理削坡减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等新产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遗留的土石料进行公开拍卖出让,出让收益优先用于矿山修复,反哺修复资金投入。二是以矿坑填土消纳收益助推矿山生态修复。探索将废弃矿坑作为市重大项目下挖土的有偿收纳场,依法引导第三方运输回填下挖土,并将消纳所得收入用作矿山生态修复成本投入。目前,我市正以大岭山镇畔山石场作为矿坑填土试点推进该项工作。三是探索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转型利用。对于地理位置优越,工矿废弃地面积较大且整体连片的历史遗留矿山,在与空间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城市更新、产业发展、土地整治、市政工程建设等项目,探索矿山环境资源开发、矿山综合利用等创新机制,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当前,谢岗镇正通过矿山修复+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对崖山石场开展相关工作。
三、加强试点探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为聚焦东莞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立足本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强化矿山生态旅游试点探索,推动矿山遗迹景观建设,当前我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产品赋能,创新旅游方式。2022年,《东莞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对于生态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旅游产业的建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目前正通过“跨界融合”方式重点培育包括生态文化游在内的六类旅游产品。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生态文旅空间、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创新旅游方式。
(二)试点推广,探索矿山生态旅游建设。厚街顺达通石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良好生态资源禀赋。当前,市自然资源局正结合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其开展矿山生态旅游建设的可能性,后续将综合考虑用地规划、安全评价、区位分析等进行开发可行性分析,为推进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矿山生态旅游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自然资源局: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55号(关于加强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推动东莞生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议)的会办意见) 收悉。结合工作职能,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聚焦东莞旅游业发展新趋势,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永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东莞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谋划东莞旅游发展布局,推动东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定东莞旅游业发展工作方案。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系统研究东莞旅游业发展路径,制定我市落实《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东莞市旅游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利用旅游资金支撑方案实施见效。
二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写意东莞”文旅品牌,启动“写意东莞”十大系列评选,2023年启动开展“十大精品线路”“十大生态公园”“十大特色精品村”“十大民俗节庆”“十大美食”五项评选工作,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特别是“十大生态公园”备选名单中,包含黄江镇黄牛埔、樟木头镇观音山;清溪镇的银瓶山和大王山等生态公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将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