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李东成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补链强链为手段,加快我市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数控机床业发展的建议 》(第20230054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设立产创奖,完善重点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我市修订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经济贡献突出的单位,高等院校和重点鼓励发展单位,对担任以下职务之一的人才给予奖励:一是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二是企业高管;三是独资或合伙制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合伙人;四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级学科带头人或市级以上重大纵向课题负责人。具体按照人才个人上年度在我市的贡献度,给予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济贡献奖励。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等重点企业直接纳入奖励范围,作为重点支持的企业种类之一。2019-2021年,共向3069人次发放产业创新经济贡献奖励11539.885万元。
二、实施研发人才政策,全面支持重点企业
为打造一支支撑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研发人才队伍,我市在2022年11月修订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面向年度研发投入额达1200万元的、或研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速不低于20%的企业,获得200万元以上国家、省项目资金、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万元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实施四个奖补项目。一是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最高奖励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100万元;二是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学历、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分别给予4-10万元能力提升扶持;三是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新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每年累计100万元引才补贴;四是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每家单位每年最多三人申请,累计不超过60万元。截至目前,共向2394人次发放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4037.49万元;向203人次发放能力提升培养补助1502万元;向50家单位发放1489人的引才补贴478.5万元;向5家单位发放12人的柔性引才补贴118.2624万元。
三、开展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培育企业所需人才
根据《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技能领军人才通过认定、评定两种方式产生,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并重的原则。认定对象为世界技能大赛中金银铜奖牌者,评定对象为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教学研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2022-2025年拟共认定评定100名技能领军人才。
下来,我局继续积极落实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研发人才政策、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政策等,支持重点企业引进培养高端人才,促进重点企业形成人才成长发展的沃土,为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科技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以补链强链为手段,加快我市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数控机床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2018年至今我市已立项支持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33个,立项金额共1.23亿元。其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为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的“超高速智慧电梯智能制造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抗燃镁合金及其精密成型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单芯异构SoC的驱控一体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等10个项目共提供立项资助3900万元。
为贯彻落实2023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府〔2023〕1号)部署,持续推动我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正在制定新的《市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原有的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基础上优化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的布局,重点做好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库、推行“揭榜挂帅”组织模式、实施产业化绩效奖励等创新举措,聚焦我市重点产业企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对进一步形成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或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同时做好政策宣讲和指导服务,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努力实现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稳定安全。
市工信局
李东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补链强链为手段,加快我市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数控机床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增强企业学习培训
一是推进落实人才联合培养。出台《关于东莞市“倍增计划”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的工作指引(试行)》,实施“倍增计划”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采用定制课程、资助奖励等方式,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工作,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举办了莞商学院定制课程。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资助、企业骨干人才素质提升资助,近两年合计资助企业274家企业512.44万元。
二是发挥靶向引才作用。针对我市急需紧缺的新毕业或有3-5年工作经验的腰部工业软件人才编制支持政策,制定《东莞市加快工业数字化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动产业育才、靶向引才。同时,充分发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合计培养6万多名研发人员。
三是完善重点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按照人才个人上年度在我市的贡献度,给予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济贡献奖励。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等重点企业直接纳入奖励范围,作为重点支持的企业种类之一。
二、关于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带领镇街、企业组织多场产学研交流活动,分行业、分领域到国内目标高校、重点企业走访。促进高校与企业科技成果对接,搭建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是开展校企合作。2022年至目前,累计组织了我市近300家企业参加省工信厅、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在省内外高校举办的“专精特新”企业校园招聘活动、直播带岗活动。2023年申报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4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中,96%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产业技术攻关。
三、关于加大企业融资支持
一是出台惠企政策缓解融资问题。市工信局牵头围绕五个方面形成12条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措施,通过设立“东莞民营企业家日”、提升莞企转贷资金使用效率等具体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新增安排预算3000万元,对我市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在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获得在莞银行机构新发放的、单笔不少于100万元的信用贷款予以贴息支持。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风险补偿力度。设立10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以合作银行机构当年实际发放的可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的贷款本金总额按2-4%比例给予风险补偿。政策期内累计新增贷款备案80819笔,贷款金额2798.25亿元,累计拨付七批风险补偿资金合计4221.49万元。
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
一是予以首台(套)项目研制与推广应用支持。落实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项目扶持政策,按照单台(套)装备产品售价30%予以奖励;设立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扶持专项,按照不超过装备产品年度销售额的10%予以推广奖励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资助省、市两级首台(套)项目172个,合计下达资助资金超过3.5亿元。
二是支持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2018年至今我市已立项支持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33个,立项金额共1.23亿元。其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为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的“超高速智慧电梯智能制造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抗燃镁合金及其精密成型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单芯异构SoC的驱控一体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等10个项目共提供立项资助3900万元。
四、关于帮助企业引进外部投资
一是搭建平台促进银企对接。建立部门并联、镇街(园区)串联、金融机构混联结合的“部门-镇街-金融机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左右联通”业务协同,将金融面对面与产业金融政策推介相结合,将“企莞家”政策平台与银行、证券客户经理移动宣传相结合,进一步畅通产业与金融对接渠道,及时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二是举办产业金融对接活动。以“制造业当家·产业链共建”系列活动为主题开展供需对接活动,自1月份以来,市工信局已开展各类型供需对接活动共9场次、“莞商学院”活动12场、系列政策宣讲8场。如联合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举办“助力东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活动;联合东莞证券举办“2023年东莞市产业链专场融资对接系列活动”暨“专精特新”企业客群“投保研”专属服务系列活动;联合工商银行举办“装备制造业专场融资对接活动”;联合中国银行举办“莞企供需对接活动”等。
五、关于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工作
一是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今年初,我市调研并编制了产业链招商图谱3.0版本,包括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的龙头重点企业。会同镇街(园区)对照产业链招商图谱,向高端数控机床有关企业发出邀请来莞投资的一封信,对于有意向企业逐个登门拜访。
二是举办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系列活动。近几年,我市每年都高规格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全方位推介东莞投资环境。其中,重点邀请高端数控机床龙头企业参会,并在会后组织进行回访。同时,筹划多项招商推介活动在境内外有序开展。
六、关于打造明星企业引进人才
一是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体系,出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的专项扶持政策,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5家;大力引导企业申报首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共有32家企业获评,数量位居全省第3位;出台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办法,近期开展遴选并收到91家企业参与申报。
二是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聚焦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我市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制定优质中小企业甄别评价指标,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三是培育企业技能领军人才。出台《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技能领军人才通过认定、评定两种方式产生,认定对象为世界技能大赛中金银铜奖牌者,评定对象为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教学研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2022-2025年拟共认定评定100名技能领军人才。
七、下来工作计划
(一)继续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好现有财政资金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工作、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机器视觉智能技术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与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在产业、创新、人才、教育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
(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行业企业针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外延式并购,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落实做好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鼓励核心零部件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力争进入重点企业供应链。
(三)加快支撑能力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中试验证和检测认证等,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关领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机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健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建设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创新联盟等孵化载体,支撑初创企业发展。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