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全市的“新春第一会”都旗帜鲜明地提出“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但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唯“大企业”论。片面“抓大放小”做法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内容
  当前,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普遍承受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一)招工难、求职难。在疫情期间,不少苦苦支撑的中小企业进行大幅裁员。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基于业务订单、经营形势、用工成本等预期,中小企业在新招用工方面更趋谨慎。另外,结构性用工缺口明显。再则,疫情从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求职者的岗位心理,大多希望到大企业、工作相对稳定的地方工作。
  (二)融资难、融资贵。3年疫情打击,出现了大量中小业主负债,这会让银行相关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审核更加严格,进一步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因为中小企业在大疫中抗风险性差的弱点彻底暴露,也会影响部分企业的融资,资本选择会再次谨慎和提高门槛。
  (三)成本高、压力大。国际市场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居高位,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中小企业成本压力较大。外向型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四)转型好、转型难。中小企业虽认同数字化转型,但内生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企业难以理解和把握业务流程中需要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场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实际业务脱节。此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较高。
  (五)决心有、信心难。3年疫情打击,让很多中小企业主元气大伤,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多了一份谨慎,更看重利润和现金流。


   法:

  在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建议对中小企业采取“输血让其活过来、纾困让其活得好、提质让其活到老”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讲:
  一是全面贯彻输血式政策措施。要积极贯彻《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政策。
  二是继续完善阶梯式培育体系。构建科学的梯度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研究出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性文件。
  三是精准实施普惠式产业扶持政策。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强基、科技创新、强链补链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供应链、产业链,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四是建立健全滴灌式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纾困基金,并由专门机构管理发放,甄别历史经营稳定、纳税状况良好、现金流暂时断裂、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
  五是持续加大政府预留式采购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依法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落实过程中,应简化中小企业参与壁垒,以避免中小企业因情况未知和手续繁杂而缺乏参与。
  六是加快推动报复式消费回补。制定更加优化和有效的刺激消费政策方案及配套措施,提振消费信心,加大发放消费券力度,促进汽车、家装、家电、零售、餐饮、文旅、体育、住宿等领域消费。活跃“夜经济”,培育一批24小时“不打烊”特色店铺。
  七是调整优化针对性服务保障。进一步畅通政企交流渠道,宣传解读助企纾困政策,广泛征求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各类专项助企服务,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解决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短板,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 黄慧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