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投资促进局:
根据安排,我局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28号提案《关于加强莞深融合更好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的建议》的会办单位。结合我局职能,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提升文旅体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升级打造优享文化年。2021年,东莞市举办了 “共享文化年”暨第一届“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为市民群众送上2000多场公共文化服务,受惠人次近300万。2022年,策划举办了2022东莞“优享文化年”暨第二届“品质文化”创投大赛,全力整合联动优质社会力量,盘活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二是推动“潮流东莞 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走进企业园区。2023年2月2日,在东莞长安OPPO产业园区、东坑企业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横沥东莞怡合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同步举办了“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音乐会。三场演出现场观看人数超过1万人,150万人观看网络直播,用文化的力量提振高质量发展精气神。三是推动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建设。策划推出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2022年以来共举办16场以森林、大树、湖畔、山顶等为主题的露营节专场活动,建立市镇联动和露营节品牌输出机制,通过市级把控活动内容品质、镇街举办活动的模式,增强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联动商务、农业、城管、东实等部门,指导桥头、寮步、清溪、横沥、石龙等镇街分别举办专场露营节活动,全面铺开。四是塑造篮球IP提升东莞城市形象。全国首个以城市名义举办篮球文化节,实现“篮球+城市”“篮球+产业”“篮球+潮流”破圈传播。全网信息总量约3000条,整体传播浏览量过亿次。
(二)完善文化体育公共配套。一是延伸图书馆公共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前列,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丰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全民艺术普及”“音乐剧节”“读书节”等多个文化服务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非遗进校园、文博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活动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二是完善场地设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2022全市体育场地面积同比增加40.6534万平方米,场地数量同比增加1768个,场地增加数量排全省第一。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3平方米,全市公共体育场馆100%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2022年,组织各镇街(园区)与本地赛事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运动会共125场,数量排全省第二。
(三)推动文旅产业服务升级。一是利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项目建设。从2012至今,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98个项目,共1.13亿元; 从2016年至今,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了266个项目,共4190万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资金,共有35个文旅产业项目获得了3495万元,10家文旅企业获得贷款贴息共125万元。二是强化平台建设,支撑产业合作交流。成功举办12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4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11届中国国际沉香文化博览会。三是狠抓重点项目,填补文旅产业空白。如以岭南文化及水乡文化为载体,围绕“三江六岸”地区进行布局,重点谋划“东莞记忆”文化项目,首开区投资15亿元,涉及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四是搭建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企业交流合作、创新设计、产业升级,建设华南设计创新院,搭建“ACTIF品牌运营中心”等。
二、工作计划
下来,将继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推出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等走进社区、园区、企业。加强统筹,通过优化文化空间布局,构建“中心引领、片区协同、多点开花”的现代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注重运用手机端开展服务,推动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落实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督促镇街开展补短板行动。打造高水平的篮球城市文化节,发挥“篮球+”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篮球IP的辨识度和传播渠道。推动新建公共体育设施、公立学校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培育一批露营营地,注入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潮流东莞 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等新型文化活动以及潮玩、篮球等特色元素,提高市民文旅消费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文化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东莞记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等龙头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评选文旅体企业20强,组织文旅行业交流活动。
科技局
市投资促进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加强莞深融合更好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根据工作职能,我局主要针对提案中的第3点提供我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体系建设情况,以及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方面所做的工作。
根据《东莞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我市首批选取了9条重点产业链,由有关市级领导同志担任各产业链“链长”,每条产业链遴选2—3家在产业生态构建中具有核心引领作用的“链主”企业,通过“链长+链主”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其中,我局负责推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基因检测、高端植介入、核医学、高值生物医用材料、医用机器人”成链,着力构建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临床+制造+应用”产业体系。
自开展产业链建设工作以来,我市已培育了菲鹏生物等本土龙头企业,引进了大量海内外医疗器械上市企业,陆续吸引了深圳安科、普门科技(深圳)、现代牙科(香港)、万孚生物(广州)、博奥生物(北京)以及秋时电子(以色列)等海内外医疗器械企业落户,项目覆盖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高端植介入、核医学、医用机器人等不同领域,对于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经初步统计,三条产业链2022年产值共为51.48亿元,2023年预计产值可达65.59亿元。为引导我市龙头企业联动上下游,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我们拟推荐菲鹏生物为体外诊断及基因检测试剂及相关设备、高值生物医药材料产业链链主;博迈医疗和安特医疗作为介植入高端医疗器械联合链主;安科、安健、开立三家企业作为高端影像类医疗器械产业链联合链主。目前,遴选工作正在筹备组织开展专家评选环节。
此外,为承接深圳生物产业外溢,加快推动我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月10日,我局会同松山湖招商引智办、松山湖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我市松山湖科学城、红珊瑚、博迈医疗、慕思、金美济、林润智谷等优质生物医药企业赴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活动为科学家和企业代表提供了一个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主要围绕先进治疗、医用材料与植介入、康复与健康信息、医学影像四大产业链开展研讨交流。会后,我们积极对接国创中心科学家资源,推动等离子医美创伤、可穿戴神经调控系统等科学家项目在莞落地转化。5月11日,在我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东莞市金美济药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粒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生产、销售蛋白重组人III型胶原蛋白原料及填充剂,大力拓展合成生物产业新赛道。
市工信局
市投资促进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第20230028号《关于加强莞深融合更好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的建议》,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结合职能,就有关工作,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我市“链长制”开展情况
2021年4月,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制度(即“链长制”)。2021年7月,我市参照省“链长制”的机制和做法,出台了《东莞市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了由市主要领导统筹负责、7位市领导定向联系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市“链长制”。
由于该“链长制”面向产业集群过于宽泛,为推进集群培育工作抓实落细,我市进一步从集群聚焦到产业链上精准发力,于2023年1月印发了《东莞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选取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整车、汽车电子、动力电池)、智能移动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储能、电动自行车、高端医疗器械、预制菜、国产基础软件生态等
9条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并由市长担任总链长,有关市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推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要资源和重点工作落实。截止目前,我市已完成首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公示工作,选出以下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机器人、电动自行车、预制菜、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领域)、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和储能。
二、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正在全市范围开展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并推动每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一份产业链图谱、一份优质企业清单、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张产业布局或重点园区地图、一个产业链招商项目库、一套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咨询支撑机构”的“八个一”工作机制,系统推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通过强化市级统筹,积极引导各镇街立足于自身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空间资源,参与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从企业培育上,我市鼓励积极各镇街围绕重点产业链,挖掘推荐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带动作用的企业积极参与省、市“链主”企业申报工作,并通过“链主”梳理产业链关键企业,引导更多上下游尤其是优势环节在我市形成配套。从空间支撑上,我市将推动有条件的镇街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打造高品质低成本空间等,打造一批承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的空间。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