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先后密集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工业“30条”)、《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20+8”产业集群)、《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等政策,深圳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的“工业上楼”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租金不超过35元/㎡·月,年涨幅不超过5%。根据专业机构报告,十三五期间,在承接深圳制造业企业整体迁移上,东莞占比23.2%为第二位;在承接深圳制造业企业局部迁移上,东莞占比40.1%为第一位。深圳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既为夯实深圳制造业基础,更为有效“稳企、留企、育企”。东莞在加强莞深融合更好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上,需要新思维、新模式、新经验。
办 法:
1、产业招商机制上,三步推进。深圳持续释放产业红利,东莞产业招商亦需改变既定模式,建议分三步扎实推进深圳优质产业和企业持续落地东莞。一是招商门槛要宽进严出。深圳企业外迁难因素之一是税收贡献和投资强度门槛高。经调研,目前深圳外迁企业普遍税收在300-400元/㎡,可优化产业招商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和税收标准,增加准入前现场评估和达产后考核标准。二是招商政策红利要到位。东莞市在2020年12月出台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到2022年底前全市统筹100万平方米以上低成本空间,对认定入园企业最高3年减免场地租金50%。但经调研,该政策在实际执行上仍需加大力度。如低成本空间政策能切实落地,东莞对比深圳依然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将持续吸引大批深圳企业。三是招商培育要星月满布。目前东莞招商政策更多偏向于“大招商、招大商”,但实际上既要“月亮”也要“星星”。尤其在深圳加大力度留住优质企业政策下,东莞应该着眼从深圳“头部企业”到“腰部企业”的招商引导,针对产值在5000万到5亿的深圳企业,可制定对口培育激励政策,加大引进力度。
2、产业生态共建上,三区联动。深圳企业外迁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这需要东莞在城市品质提升、公共配套完善、产业服务升级上进行系统性、立体性构建。建议采取镇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模式,通过政府主导管控,市场合理机制支持,形成共创共荣共享新模式。具体做法建议由东莞各镇街牵头,统筹城市品质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建设,并由不同社区及社区内的产业园区,作为平台建设载体,承接政府部分城市配套和服务功能落地,如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卫生站、图书馆、党群服务中心等;镇区、社区、园区亦可联动组织党委、团委、妇联、新阶联、工商联共建活动,如社区运动会、乐跑节、露营节等;联合开展社区文明大讲堂、市民技能提升培训班、联合创建东莞4个100文化工程,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协商共治。
3、产业体系打造上,三链融合。深圳企业外迁难的第三个原因,是产业全链条不完善,东莞各镇街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时需要“延链补链强链”。广东省在2021年首次将探索实施“链长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东莞市在2021年亦推出“链长制”,统筹协调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全局性工作。其能够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空间、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产业有关的机制改革,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建议各镇街实行“链长-链办-链台”三链融合机制。镇街领导担任链长,各联系主任、相关负责人和产业培育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链办”,一批链群企业、一个产业规划、一套产业链政策、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一支产业人才队伍、一批产业发展平台、一系列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共同组成“链台”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