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汽车保有量突破350万辆,在停车泊位缺口超200万个的情况下,停车难成为困扰东莞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未来智慧停车、立体停车场系统将有效缓解这一难题。
由于停车设施供给不足带来的挤占非机动车道等公共资源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通行,制约东莞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行立体车库建设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有效途径。调研数据显示,东莞市立体车库车位数只有数千个,仅为北京立体车库车位数的十五分之一。东莞停车立体化智能化建设主要瓶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体停车建设多头管理,审批主体不清晰
目前,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立体车库,技术和资本、政策环境都是制约其建设的主要瓶颈。原因是职能部门将立体车库当作“固定建筑物”,审批涉及多部门,相关法律也不明晰。企业在报建过程中,找不到审批主体,手续异常繁琐。
二、停车场规范标准滞后
机械式停车库之所以在东莞市发展不够快,与现行停车场规范标准滞后密切相关。因本行业在我国属新兴行业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机械车库的设计方案难以满足相关规范,而负责审批此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交通、消防等部门仍按现行规范要求,使得多数此类建设项目的报建难以通过。
三、智能停车建设缺乏统一联网标准
随着“互联网+交通”行动计划的深化,智能停车建设缺乏统一联网标准。一方面,政府部门、智能停车企业停车信息平台的工作尚未开展联网,又缺乏PPP项目支持,难以统一标准联网。
办 法:
一、尽快出台东莞立体停车建设地方指导意见
建议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东莞市立体停车建设地方指导意见,在宏观上明确立体停车发展方向。
二、明确立体车库身份属性,清晰监管主体,简化审批流程
建议借鉴北京经验,对于利用居住区和单位自有用地,设置机械式、简易自走式立体停车设备,按照“机械设备”安装管理,设立“一站式”审批服务窗口,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制定立体车库运行中的安全风险标准,明确安全责任风险。
三、对不同类型立体车库,采取差异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对于住宅小区停车立体化,可选取重点片区,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立体化,建议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事业建设立体车库,并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资本参与方面予以优惠扶持。对于社会公共设施配套立体车库,建议放宽投资方式和经营模式,通过户外广告等多元化收益补贴停车费。
四、明确建设重点,引导拥车者减少用车
为避免立体停车建设与公交优先战略相矛盾,宜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等特殊地区为建设重点,在内部通过挖潜及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增建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建设集约化的停车设施,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五、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PPP模式共建立体化智能化停车
随着“互联网+交通”行动计划的深化,民营资本、风险投资愿意进入智能停车行业已成为趋势。利用公共资源建设停车设施,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入公共资源产权,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
六、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云停车”智能化建设
大力推进“互联网+停车”,在实现城市停车资源最大化利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同时,大大促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停车基础数据库,实时更新数据,加强不同停车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鼓励出行前进行停车查询、预订车位,实现自动计费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因寻找停车泊位诱发的交通需求。
在具体实施上,政府可以与商业平台合作,推动企业、行业先行建设、政府识别的城市停车场联网标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