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支持制造业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加快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建设”方向,结合东莞强大的消费产业基础,已推动一批“东莞制造”向“东莞质造”、“东莞产品”向“东莞品牌”转变的企业,但总体品牌企业比例不高,大部分企业仍存在有好产品但不懂营销,有品牌意识但不会打造爆品,比如东莞三大传统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制造中,享誉全国的品牌企业屈指可数,其中以食品企业为例,在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评选《2021东莞食品企业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中,永益“凤球唛”在14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中,商标价值排名第一,但也仅14.41亿元,可见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品牌转型升级的摸索阶段,再加上消费升级带来的健康化、高端化、年轻化等趋势,以及媒体形式多元化和迫在眉睫的数字化管理转型,都让企业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希望以有限的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但往往因定位不清晰、规划不系统、资源不完善等,屡屡走弯路,脚步慢,抓不住机遇,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强品牌之路的困惑与难点所在。

  问题:经过初步调研,现在大部分畅销品牌都离不开专业营销管理机构的把脉问诊,但这些咨询公司或专家往往公司都设立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且咨询费用高昂,单企业邀请缺乏吸引力。以及在年轻化趋势下,产品颜值高已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第一因素,但东莞非常缺乏工业包装设计氛围,这些都是推动品牌快速成长或爆发的配套服务产业资源,希望政府能够牵头引入并制定政策引导。


办    法:
  建议:1、参考《鲲鹏计划》,制定“推动本土消费类企业强品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选各消费品类龙头企业,加强品牌扶持力度,如提高咨询管理、媒体宣传、包装设计等政策奖补,鼓励企业大胆找专家开良方,精准定位,顺势营销,打造细分品类爆款,增强品牌影响力;2、政府牵头招商引入咨询类、策划类、设计类、新媒体传播类等配套服务公司,给予一定办公场地与高端人才住房支持,引导服务公司加强龙头企业或优势品类管理咨询,以协会或“链主”企业牵头,强辅导多培训,不断提升东莞本土企业对品牌打造与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思维,从而加速东莞品牌企业数量与质量的提升;3、与时俱进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东莞站”,持续性强化东莞品牌与优品特品的传播,并策划东莞品牌荣誉榜单,造声势扩声量,搭平台强传播,以此不断提升东莞知名品牌形象,强化关联,讲好东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故事,以此不断扩大东莞城市形象与营商魅力。

提案者: 王嘉豪

市场监管局

     市商务局:
  根据安排,我局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18号提案《关于加速本土消费类企业做强品牌,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会办单位。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设完善商标品牌服务体系。依托个体私营协会设立商标品牌研究院,建立起商标品牌研究学习平台、企业与政府对接平台,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优质的商标品牌服务。实施商标品牌赋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商标品牌指导站,支持企业注册自主商标,鼓励重点企业开展商标品牌诊断策划项目,支持产业聚集区打造区域品牌示范区。截止2023年3月,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达58.9万件。

  二、推进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和集聚趋势,建成包含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8个省级质检站、9家认证机构、399家社会第三方检验机构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企业质量攻关。多维度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品牌培育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2022年以来,已评选认定10个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126家技术机构、600余名质量专家资源,为3700多家企业开展质量创新力评价,解决企业质量问题510个,协助企业取得国内外产品认证证书1000余张,形成了茶叶仓储“中检品控”品牌、模具先进制造能力评价、搭建“莞仪在线”平台、开设质量管理本科专业等全国或全省首创经验;2023年,还将分领域再建设不超过10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提质量、创新、品牌、知识产权等方面质量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品牌”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经营效益。


商务局

  尊敬的王嘉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本土消费类企业做强品牌 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议案收悉。市商务局会同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经认真研究提案有关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东莞制造”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进一步强化“东莞制造”品牌效应,推动“东莞制造”品牌为全市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快推动全市外经贸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了“东莞制造”品牌提升“三大行动”,进一步提升“东莞制造”品牌线上、线下推广力度,使“东莞制造”品牌影响力获得明显提升,品牌营销网络取得明显拓展,全面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一)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
  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的精神,大力实施“粤贸全球”品牌工程。发动组织中小微企业积极利用“粤贸全球”广东线上展览平台,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疫情给境外参展带来的冲击,突破传统展会的时间、空间局限性,帮助企业降低参展成本,抢抓外贸订单,进一步丰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鼓励我市各行业协会和商会积极做好发动工作,进一步扩大企业产品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东莞制造品牌出海、货通全球。二是组织中小微企业参加“粤贸全国”知名行业展,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和发布、渠道拓展、品牌宣传、产业对接等。2022年,我们已经累计发动超过800家企业报名参加近40个“粤贸全球”线上境外展项目。组织93家企业包机参加2022第四届广东(马来西亚)商品展、亚太区美容展新加坡特别展等3个境外展,意向成交金额13亿,助推莞企出海寻商机。境内展方面,积极组织莞企莞货参加14场境内“粤贸全国”展会项目,累计参展莞企超600家,意向成交额达125亿元。
  (二)推动企业开展贸易数字化品牌建设
  一是紧抓电商平台丰富资源,依托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力量,分行业、分区域举办各类交流会、洽谈会、对接会、宣讲会等活动,每年举办交流会、推介会、对接会、电商实操培训等活动100多场,推动更多制造企业品牌建设。二是与各大平台开展合作,积极整合大型电商平台资源和力量,帮助制造企业抓订单。目前已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苏宁、天音互动、盟大等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形成了数字化展会、东莞优品馆、东莞直播基地等合作方向。引导各大平台将更多资源倾斜到东莞,帮助东莞企业品牌上线平台,各大电商平台与东莞制造品牌合作不断深入,有效推动制造企业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2年,市商务局大力支持大岭山举办家具品牌盛典系列活动,促进台资企业优势传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支持华勤技术举办全球核心合作伙伴大会,推动内外资企业产能对接。
  (三)建设完善商标品牌服务体系
  依托个体私营协会设立商标品牌研究院,建立起商标品牌研究学习平台、企业与政府对接平台,根据企业需求提供精准、优质的商标品牌服务。实施商标品牌赋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商标品牌指导站,支持企业注册自主商标,鼓励重点企业开展商标品牌诊断策划项目,支持产业聚集区打造区域品牌示范区。截至2023年3月,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达58.9万件。
  (四)推进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和集聚趋势,建成包含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8个省级质检站、9家认证机构、399家社会第三方检验机构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企业质量攻关。2022年以来,已评选认定10个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126家技术机构、600余名质量专家资源,为3700多家企业开展质量创新力评价,解决企业质量问题510个,协助企业取得国内外产品认证证书1000余张,形成了茶叶仓储“中检品控”品牌、模具先进制造能力评价、搭建“莞仪在线”平台、开设质量管理本科专业等全国或全省首创经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进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一是继续开展“粤贸全国”“粤贸全球”活动,支持中小企业组团参加知名行业展和区域性综合展。二是积极布局东莞商品展销中心。配合东莞市驻京联络处,加快推进北京莞货展示推广中心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营。加快推动在汤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推广,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和国内重点区域的销售网络。三是依托本地知名展会搭建平台。大力支持会展业发展,打造加博会、智博会、台博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中小企业参展,提升我市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围绕“扩大民营投资、参与政府采购、支持开拓市场”等三个方面畅通渠道,为企业注入“强心针”。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通过支持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支持企业包机组团参展,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
  (二)拓展本土企业自主品牌线上渠道
  一是积极搭建电商平台专区。充分发挥我市3C数码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沟通合作,开辟更多“东莞优品馆”“东莞特色馆”等电商平台专区,带动东莞中小企业“抱团”上线各大平台特色栏目。二是广泛开展深度辅导对接。进一步发挥电商平台、行业组织资源优势和扶持政策导向作用,联合电子商务行业重点商协会,针对不同企业和电商平台特点举办深度辅导对接活动,精准匹配电商平台和企业资源,加速推动本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我市企业品牌效应。
  (三)大力推进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和集聚趋势,分领域再建设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提质量、创新、品牌、知识产权等方面质量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品牌”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经营效益。二是多维度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品牌培育等服务,全力为本土企业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以上答复,供参阅。感谢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办理单位: 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