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市教育局:
现就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8660号提案《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推动“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建设的建议》,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一、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自2014年起,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东莞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莞脉传承的核心职责使命,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如今,莞邑非遗在东莞各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绽放新时代的迷人光彩,从“非遗进校园”逐步发展为“非遗在校园”,形成“非遗进校园”独具特色与内涵的“东莞模式”。截至目前,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全市已有167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达330多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多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全市已有24多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进一步落实好文旅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有关部署,创新开展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大力度巩固我市非遗教育的成果,同步探索“非遗进校园”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
(一)普及教育活动——非遗走进校园
2023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计划在全市33个镇街开展公益活动64场以上。入选公益场次的学校,将由所在镇街文化馆分馆安排半天的校内非遗体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线上非遗图文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时令活动等内容。具体可选择的非遗展示展演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由东莞市文化馆制定并指导操作。有经费配套的镇街,鼓励开展更多场次进校园活动。为提倡资源均等化,原则上近三年已开展活动的学校暂不重复配送开展体验活动。
同时,今年将继续推出“我来写非遗”、“我来画非遗”、“我来说非遗”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文、绘画、说非遗故事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学生眼中的学习成果。该活动由校方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并由校方选送一定数量的“写、画、说”学生作品,统一按要求上传至非遗进校园专题网页展示及参与东莞银行杯“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评选。
(二)校外实践活动——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
结合研学实践教育和市宣教系统的公益研学游(非遗路线)活动,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市非遗展示厅、非遗实践基地和教育营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动手操作,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在往年原有的“非遗实践基地体验课”、“非遗实践研学游”的基础上,整合推出更多校外文旅实践活动,如推荐“江湖山海系列文旅路线”等研学活动,供师生自由参考选择,力争全年“带出来”学生目标超过20万人次。
(三)校园基地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管理和培育
继续深化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针对前三批已评选出的36个基地开展评估工作,具体方案另行制定。同时,组织开展第四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申报工作。年内,由市非遗中心派出专人点对点指导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非遗课程教学,普及推广非遗校本课程,推动校园开展“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说”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全域常态化。
(四)非遗师资培训——开启校园非遗导师队伍建设
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今年定位为“非遗导师培训元年”,加大与教育部门的联动,通过与市教育局教研室合作、走进东莞市教师发展中心等模式,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老师,培育为“非遗导师”,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并行、校内与校外协同的高水平非遗师资队伍,共同推动非遗课程融入基础教育体系。继续扩充“非遗志愿者导师”团队,面向全社会吸纳有意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的文化志愿者。
(五)策划成果展——展示和交流进校园成果
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组织策划推出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示,对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教育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交流,重点展示非遗元素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艺节目等,凸显一校一特色。
市教育局
黄灿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推动“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建设的建议》(第20230012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一)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的转变。自2014年起,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合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莞脉传承,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如今,莞邑非遗已从“非遗进校园”逐步发展为“非遗在校园”,形成“非遗进校园”独具特色与内涵的“东莞模式”。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全市已有167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达330多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多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全市已有24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二)探索非遗项目教程编写。我市从2018年开始研发非遗地方教程,目前,《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教材》初、中、高级系列教程已完成初稿。东莞市已有10所学校自主研发了校本非遗读本,有30多所学校将非遗课程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如莞城街道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从幼儿园到小学,校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个学校都有亮点,积极创编出版东莞传统文化读本,拟用于本区域的非遗进校园推广普及;桥头镇编制了“莫家拳”校本教材,将传统套路进行科学改编后,在全镇所有学校推广,目前已普及为全镇所有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东坑镇将“木鱼歌”纳入中学第二课堂,培养了正式学员超过6000多名,并出版了《摸鱼——东坑木鱼歌写作与演唱教学》教程;清溪镇充分利用麒麟文化影响力,大力推动麒麟舞进校园,各小学都开设麒麟舞培训课程,学校之间不定期举行麒麟舞交流活动,培养了数百名少年麒麟舞高手。
(三)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非遗教师队伍建设。市教育局鼓励和支持学校选聘承担非遗项目教学与指导的兼职教师,每年制定年度艺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艺术教师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积极组织推荐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和国家的专项培训。我市中小学校的名师、骨干教师积极开展送课到校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学科带头人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艺术教师专业成长。
(四)为学校提供非遗教学成果展示平台。市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交流展示活动、师生才艺展示活动等,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其中不乏各种非遗项目,包括寮步镇河滨小学的金丝彩沙画、莞城步步高小学非遗·莞草故事工作坊、高埗镇东圃小学的东圃衍纸、大岭山镇第二小学的“香润竹编”、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生态园校区)的漆艺等。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校园基地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管理和培育
继续深化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针对前三批已评选出的36个基地开展评估工作,具体方案另行制定。同时,组织开展第四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申报工作。年内,由市非遗中心派出专人点对点指导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非遗课程教学,普及推广非遗校本课程,推动校园开展“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说”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全域常态化。
(二)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课程进校园。教材关系教育质量、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也关乎国家事权、国家意志和国家安全,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广东省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中小学(含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使用的教材须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要经省级教材审核机构审定后才可进入教材目录,学校原则上不编写课程教材,同时,2022年广东省教育厅也通知暂停送审地方教材。在此背景下,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探索编写非遗项目课程,以课程进校园的方式推广非遗项目,目前课程已进入第四稿修改阶段,预计年底可以完成。
(三)非遗师资培训——开启校园非遗导师队伍建设
市教育局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合作,依托教研室、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老师,培育为“非遗导师”,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并行、校内与校外协同的高水平非遗师资队伍,共同推动非遗课程融入基础教育体系。同时,继续扩充“非遗志愿者导师”团队,面向全社会吸纳有意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的文化志愿者。
(四)扩大非遗教学成果展示平台
策划成果展,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策划推出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示,对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教育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交流,重点展示非遗元素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艺节目等,凸显一校一特色。同时,继续通过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交流展示活动、师生才艺展示活动等,为非遗教学成果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