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卫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等)医疗资源不足,缺少大型医疗设备、经验丰富医生的指导和全面的病历资源,对疾病的诊疗缺乏全面、长远的分析。市三甲医院高职称医生经过10余年的临床磨练,在诊疗和医患沟通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东莞虽已借助三甲医院资源对社卫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但人力资源短缺仍是造成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偏低、公信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能力水平与人民群众需要和国家医改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社卫机构的医生缺乏在综合医院的长期历练,对复杂疾病及危重症的早期不能尽早做出判断,容易延误病情,引发医疗纠纷,人民群众宁愿舍近求远到医疗技术更好的综合医院排队就诊;受转诊病种与比例限制,社卫机构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转诊需求,加剧了医患矛盾;由于报销比例优厚,大量患者到社卫机构储备家用药品,造成浪费。
  二是东莞目前的社卫机构帮扶模式存在弊端。与镇区医院建立医联体的,主要参加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一般不安排门诊及住院诊疗工作;名中医工作室师带徒的,因传承人数量少,规模小,力度有限;前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口支援的,因执业地点因素一般不安排门诊、会诊,只保障基本薪酬。上述模式均不利于调动医生积极性发挥特长,帮扶效果不理想。
  三是医疗模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多点执业的医生数量不多且多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医疗人才自由流动受限不利于弥补医疗行业的不足。


   法:

  社卫机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为真正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共享,迅速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明确需求,精准制定轮岗帮扶计划。分析社区条件及医疗现状,明确需帮扶专业。由于社卫机构无法提供相关硬件(检查仪器、特殊药品等),“一刀切”的下乡政策易造成人才资源闲置,如基因检测、核医学专业、心胸外科、介入科及产科等,不适宜进行社区轮岗。为制定精准的轮岗帮扶计划,建议社卫机构提出短缺专业后,市卫健部门与三甲医院沟通。鼓励高年资医生向社区转岗,建立3+2模式进行轮岗(每周工作时间本单3天,社卫2天),双方共同计算绩效工资,不能产生明细绩效的制定补贴政策。建议设置相应奖励基金,参照高职称人员奖励办法实施。
  二是建议采取就近原则,多形式开展轮岗帮扶。对不愿长期转岗的医生,可每周工作2天就近长期帮扶社卫机构。以镇街为单位,分析社卫机构需求,提供机构名单,供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及交通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能在社卫机构解决的疾病直接进行诊疗,复杂疾病及时转诊到高水平医院。及时准确的诊治,能够方便群众,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近选择帮扶单位,医生在工作的同时可以兼顾家庭,提高工作幸福指数。
  三是建议采取长期原则,持之以恒开展轮岗帮扶。制定长期帮扶计划逐渐提升社卫机构水平。三甲医院医生大多深切体会过“一个医生代表一个医院的水平”,完善的会诊制度、培训制度会不断提升医生的诊疗水平。在长期的帮扶中,医生的理念逐渐转变,不再追求稳定的“铁饭碗”,在基层医院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通过长期帮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四是建议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社卫医生能力。为培养人才,建议社卫机构医生需要在三甲医院工作5年且考核合格后才能返回原岗位。医学生经过5年职业生涯成为主治医师,意味着经受并通过层层考核。通过处置多种专科疾病,增长了医学知识,认识到疾病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再次回到社区医疗中心工作,将会经验足、信心足。建议社卫机构派出的医生由原单位和接收单位共同支付绩效工资,从经济层面保障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