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制造业当家”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如何在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对于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检验东莞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将扩大工业投资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深入践行“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能,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的硬道理,近五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16.2%,2021年工业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2023年1月30日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确保2023年完成工业投资不少于1200亿元,三年实现工业投资不少于4000亿元”的宏伟目标,有力地提振企业和市场信心。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东莞扩大工业投资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率偏低。近三年我市投资率平均值只有24.1%,其中去年为23.4%,低于佛山(32.6%)、惠州(59.9%),广深GDP从1万亿到2万亿的几年间,固投基本都实现了翻倍,相比之下东莞增长缓慢。二是工业投资增速下滑。去年我市工业投资增速自高位快速下滑,只增长5.6%,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3%),在珠三角排名倒数第一。三是镇街投资不均衡。过去三年,投资总量最高的麻涌镇(333.8亿元),是最低的石龙镇(67.3亿元)的近五倍;平均增速最快的洪梅镇(51.7%),比最慢的石排镇(-10.3%)高了62%。综合各方的意见和诉求,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法:

  (一)创新优质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大中城市对优质产业项目的拼抢将更加激烈、更加内卷,聚焦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拓链,进一步加密招商频次、拓展招商渠道、提高招商奖励已成为各大中城市的共同选择。东莞可参照江苏常州市招引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先进经验,将招商引资的重点应放在降低优质产业项目前期成本上。例如,对于高成长的创新型企业,由市属国企免租3年提供一定面积的低成本产业空间以及人才公寓。对于高贡献的骨干型企业,由市属国企与投资主体共同竞拍土地,按照投资主体要求垫资代建厂房,待项目投产达效满3年后,将市属国企持有的土地和厂房股权按“保本+微利”的方式让渡至投资主体。
  (二)优化优质产业项目效益审查机制。一是创新产业项目增资扩产机制。新增用地50亩以下的产业项目由属地镇街(园区)开展经济效益审查后报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上市企业募投项目一律实行免审查直接落地。二是创新产业项目市内流转机制。对于产业项目所在镇街(园区)无法满足增资扩产用地需求的,一律由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提级调度,确保产业项目优先在市内流转,并审定产业项目流出和流入镇街(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统计口径分成比例。
  (三)构建优质产业项目全链条服务机制。构建优质产业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全链条全生态服务体系。落地方面,对投资额30亿元以上的在谈产业项目,由市领导牵头联系协调,确保高位推动、高效决策。建设方面,推广“摘牌即动工”,确保产业项目土地摘牌后2个工作日内即可动工建设。验收方面,创新产业项目联合验收,推动“完工即投产”。达产达效方面,设置2—3年的“投资服务续航期”,延伸产业项目竣工验收到达产达效的服务链条,确保产业项目实现“投产早达效”。

提案者: 许自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