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体量在大湾区名列前茅,但品牌建设却落后于珠三角各地。
调研结果显示,东莞的自主品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整体水平较低
东莞的中小企业“重产品、轻品牌”的短板突出。截至2020年2月,东莞市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24万户,户均注册商标拥有量约为0.2件,珠三角其他城市户均0.3件以上。以茶山镇食品类企业为例,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的不到30%,70%的企业以代加工业务为主。东莞重点企业的自主商标拥有数也不高,其中36.9%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商标,37.9%的获得政府质量奖的企业没有自主商标。
二、忽略品牌文化塑造,缺乏标杆龙头企业
东莞本土缺乏国际知名企业。目前东莞市拥有驰名商标77件,著名商标264件,而广州、深圳、佛山的驰名商标都在100件以上,著名商标在400件以上。2019年有104家广东品牌进入第十三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东莞只有玖龙纸业和慕思寝室2家上榜。东莞企业忽略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工作。截止2021年底,广东总共有地理标志产品162个,东莞仅有莞香和东莞米粉两个产品上榜,占比1.2%。东莞腊肠、麻涌香蕉、白沙油鸭等均未取得广东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三、缺乏宣传平台,协会标准缺乏公信力
东莞90%的年销售额2000万以下的企业只做OEM或组织市场订单。这些企业认为品牌建设周期长,回报时效太慢,品牌建设投入少。过分依赖会展宣传或媒体广告的宣传模式。且国内各地行业协会标准制定各自为政,缺乏公信力与约束力,得不到国际市场的认可。知名企业也缺乏工业博物馆等行业标准展厅的建设。
四、缺乏高新人才,职业素质偏低
东莞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较难吸引和留住高新人才,据统计2021年广东主要高校毕业生大比例前往广州(约35%)、深圳(约15%)两地就业,佛山(约7%)的人才吸引力也比东莞(约4%)强,品牌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及品牌经纪人,企业几乎无品牌经纪人岗位的设置。
办 法:
一、扶持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品牌建设水平
由市场监督局牵头,健全品牌建设服务及提供宣传品牌。
1.商标注册的便利化。各产业园区设置品牌建设咨询服务站,为企业举行品牌建设、商标等相关服务讲座,引导中小型企业进行品牌建设。
2.建设“东莞品牌“黄页。为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品牌展示,通过各类展会推广品牌黄页及东莞品牌。
二、申请集体商标,提升区域品牌的策略
由商务局牵头,各行业协会主导,申请创建集体商标。
1.申请创建集体商标。东莞各级镇区可以引导相关行业协会申请集体商标进行区域品牌建设,如“大朗毛衫”,“茶山食品”。
2.规范集体商标的使用。对集体商标内的产品制定高规格的品牌标准。
3.提炼区域文化,发展特色产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相关产业,引导本地企业规范本土特产生产,挖掘本土品牌文化,塑造东莞品牌形象。
三、兴建工业博物馆,强化品牌宣传
由科学技术局牵头,建设工业博物馆,举办产业会展,制定标准。
各镇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建设对应的工业博物馆。如:大朗镇建设毛织品工业博物馆;茶山镇建设食品制造博物馆。结合博物馆举办国际会展并制定标准,提高公信力及东莞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东莞会展的权威性。
四、培育品牌人才,建设品牌市场组织
由人社部门牵头,强化职业技能培育,营造职业荣耀氛围,吸引人才资源汇聚。
1.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各产业协会定期举行技术培训,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举办技能培训课程等。
2.评选“工匠模范”。进行社会层面表彰。
3.成立品牌经纪人协会。组织品牌建设培训,通过财政补贴立项市级品牌经纪人经费,吸引品牌建设人才入户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