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城作为曾经的市中心区域,过去拥有一系列人气旺盛的坐标建筑,如东莞迎恩门城楼(俗称“西城楼”)、东莞华侨大酒店、运河商场及经贸大厦等,如今却人去楼空,荒废于此。以运河商场为例,作为90年代初最大的百货企业,占据河边的两路交汇处,拥有较佳的地理位置;若能进行老旧改造,以复兴文化为主题配套完善的商业发展模式,盘活国有资产,将对旧城区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现就以上观点提出几点论据:
一、运河商场为国有资产,具有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国有资产,无论后期是以民企或是国企来主导开发该项目,都具有不动产权的稳定性保障,具备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运河商场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适中的商业开发强度。地占河边两路交汇处,远望迎恩楼,相连振华路,具备良好的地理基础,以及当初作为商场规划,无论是层高或是建筑布局都有利于后期再次旧改;而隔壁华侨大厦楼层过高,开发成本高,附近影剧院则布局单一难以进行改造,相比之下运河商场具备较好的旧改条件。
三、运河商场具备浓厚的历史渊源。作为东莞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很高的人文情怀价值以及历史文化卖点,是后期商业开发的一大亮点。
建 议:
一、优先考虑以国有企业开发该项目。基于运河商场为国有资产,在国企主导开发中对于不动产权的处理更加便利,借助国有企业的雄厚实力,调动市内各关联及兄弟企业的力量,一举打造成为旧城区文化复兴的试点项目,周边老旧建筑推而广之。
二、以东莞文化为载体,融入年轻潮流元素。打造以复古,历史情怀等主体为吸引点的商业体,借鉴工农8号、鳒鱼洲等成功复古商业体的经验,引入东莞本地的振华路文化、龙舟文化、旧街传统美食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情怀的文化元素,加以融入当今潮流时尚的中西式餐饮、国风潮牌服装以及各类亲子配套设施。
三、以综合餐饮为主,商业配套为辅的模式规划运营。作为该区域的第一个复古旧改项目,应以低门槛、低周转和高人流的模式先行试点,以餐饮及夜市为主的规划运营,丰俭由人的消费层次吸引大量的人流,再配以适当的商品类配套消费,以此来达到人气效果从而有利于周边的旧建筑后期改造。
李汉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合理盘活“运河商场”老旧建筑的建议》(第20220196号)提案收悉,经综合莞城街道、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东莞市运河商场是我委下属国有企业东莞市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产经营公司”)管辖物业,于1979年建设,建筑面积7946平方米。1982年1月运河商场营业,曾是20世纪90年代东莞最大的国有百货零售企业,2002年结业,至今已有40年历史。现主要用于短期物业租赁。
运河商场是20世纪90年代我市最大的国有百货零售企业,是当时全市人民的“网红打卡点”,但因建设时间较早、老城区发展缓慢,目前突出问题是交通不便、周边区域建设老化、人气难以聚集及业态落后等。运河商场作为承载市民回忆的商业品牌,其更新活化有利于老城区复兴、打造特色公共空间。我委十分支持《关于合理盘活“运河商场”老旧建筑的建议》,同时为更好地做更新改造,我委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用好相关政策。我委始终坚持“一盘棋”全局思维,重视对城市更新、老旧物业盘活相关政策的充分利用,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设计,配合“东莞记忆”骑楼街改造活化示范项目,支持相关企业加强与莞城街道沟通,根据莞城街道统一规划和部署升级改造。监督相关企业努力落实有机更新理念,探索历史保护与活化利用优先、空间环境与服务设施提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体量拆除,达到活化物业、提升品位等目的,为运河商场未来发展创造空间。
二、注意文化传承。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利用创新协同互进,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致力传承东莞文化、突出莞城特色,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国资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