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由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设立,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基金面向全国, 坚持“支持基础研究, 坚持自由探索, 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 采取竞争机制, 择优并重点支持研究人员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基金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发现、培养、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为推动和加快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区域创新与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由于其评审过程与经费管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 在科技界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被科研人员公认为国内最规范、最公正、最能反映研究者竞争能力的研究基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全国各地区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在实际科研评价中得到应用。

  2021年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告,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276715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274982项,已经确定资助合计为45681项,平均资助率仅为16.8%。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获基金立项数量及获批经费持续增长,中山大学等8家高校科研机构,单位获批经费突破亿元。近年来,以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等单位为代表,东莞市基金申请量和获批率也取得突破。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基金的数量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科研实力明显不足。

  基于东莞独具的区位优势与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东莞市应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本地的重点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基金引领作用, 推动我市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领域与关键技术方面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源头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致力于在重大科学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原创性突破。

  
建    议:
  一、 挖掘申报资源,加强指导工作,提高申报质量
  建议东莞市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单位切实加强对基金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挖掘申报资源;组织各单位尽早启动基金申报动员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申报工作的培训力度,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传授申报经验,辅导申报书修改,进一步严格把控申报质量;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作为、认真打磨,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做好申报工作,为获得基金立项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力争全市基金项目申报总量和获批率逐年稳步提高。
  二、 加大基金项目支持力度
  建议东莞市通过对申请和立项基金进行奖励补助,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立项的基金,一般项目按30%的比例配套支持,重点项目按50%的比例配套支持,对于带基金项目入职东莞市单位的申请人也按以上标准给与支持配套。凡在规定时间内向基金委提交申请书的,给予申请人每份3000元的申报奖励;对获得基金立项的项目,给予申请人10000元的立项奖励。对获得面上项目,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申请人直接纳入东莞市特色人才相关序列,在购房,税收,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相关福利。对于申请和获批基金项目成绩优秀单位给与相应的评优和奖励。
  三、 组织对接和引进基金优秀成果
  建议东莞市持续开展基金优秀成果展示及座谈对接工作, 有效动员东莞企业、机构对接优秀基金单位和科学家,建立对接桥梁和沟通机制,共同推动源头创新。依托东莞庞大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带来的强大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优秀基金成果,在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快速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打破科研与转化“两张皮”的难题。

提案者: 王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