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由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设立,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基金面向全国, 坚持“支持基础研究, 坚持自由探索, 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 采取竞争机制, 择优并重点支持研究人员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基金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发现、培养、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为推动和加快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区域创新与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由于其评审过程与经费管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 在科技界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被科研人员公认为国内最规范、最公正、最能反映研究者竞争能力的研究基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全国各地区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在实际科研评价中得到应用。
2021年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告,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276715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274982项,已经确定资助合计为45681项,平均资助率仅为16.8%。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获基金立项数量及获批经费持续增长,中山大学等8家高校科研机构,单位获批经费突破亿元。近年来,以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等单位为代表,东莞市基金申请量和获批率也取得突破。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基金的数量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科研实力明显不足。
基于东莞独具的区位优势与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东莞市应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本地的重点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基金引领作用, 推动我市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领域与关键技术方面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源头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致力于在重大科学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原创性突破。
建 议:
一、 挖掘申报资源,加强指导工作,提高申报质量
建议东莞市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单位切实加强对基金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挖掘申报资源;组织各单位尽早启动基金申报动员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申报工作的培训力度,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传授申报经验,辅导申报书修改,进一步严格把控申报质量;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作为、认真打磨,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做好申报工作,为获得基金立项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力争全市基金项目申报总量和获批率逐年稳步提高。
二、 加大基金项目支持力度
建议东莞市通过对申请和立项基金进行奖励补助,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立项的基金,一般项目按30%的比例配套支持,重点项目按50%的比例配套支持,对于带基金项目入职东莞市单位的申请人也按以上标准给与支持配套。凡在规定时间内向基金委提交申请书的,给予申请人每份3000元的申报奖励;对获得基金立项的项目,给予申请人10000元的立项奖励。对获得面上项目,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申请人直接纳入东莞市特色人才相关序列,在购房,税收,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相关福利。对于申请和获批基金项目成绩优秀单位给与相应的评优和奖励。
三、 组织对接和引进基金优秀成果
建议东莞市持续开展基金优秀成果展示及座谈对接工作, 有效动员东莞企业、机构对接优秀基金单位和科学家,建立对接桥梁和沟通机制,共同推动源头创新。依托东莞庞大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带来的强大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优秀基金成果,在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快速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打破科研与转化“两张皮”的难题。
王琦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领作用 推动东莞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松山湖管委会意见,现答复如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称“国基”)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主要用于支持研究人员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基础比较薄弱,高水平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偏少,承担国基项目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争取国基项目,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如下:
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提高立项数量和质量
(一)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集聚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引进高层次源头创新人才。2021年,松山湖首次针对源头创新出台《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多角度发力,鼓励争取国家、省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支撑作用,支持企业投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截止2021年底,我市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321个,包括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116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903个,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其中高端人才1187人,包括国家级143人,省级223人。
(二)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立项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源头创新资源集聚,国基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一是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在东莞建成并开放运营,已完成来自海内外600多个课题相关研究。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顺利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建设省实验室等前沿研究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省实验室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已引进人员近千人,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程团队。三是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引进全球知名高校办学办院,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落地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夯实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东莞理工学院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四是我市获国基立项支持从2017年的18项99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73项2741万元。五是项目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首次获联合基金项目立项,2020年首次获得重点项目立项,2021年首次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三)设立粤莞联合基金项目,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育。2019年,我市与省科技厅按照3:1比例联合设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东莞市联合基金(粤莞联合基金)支持高校院所等单位开展前沿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2021年将合作基金池规模扩大到2.6亿元。近三年累计获得立项资助项目479项,立项金额11290万元,排名全省第三。2021年我市获国基项目73项,其中28位项目负责人曾获粤莞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占本次立项数量38.4%,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成效显著。
二、加大基金项目支持力度,做好配套服务
(一)支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才享受相关福利。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东府办〔2021〕53号),获得国基项目(且项目已通过结题验收)的负责人,可按程序直接确认申请人的特色人才类别,在购房、税收、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相关福利。其中,获得国基项目杰出青年、优秀青年、面上项目的负责人,分别对应市一类、二类、三类特色人才。
(二)支持企事业单位牵头或参与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是为推动我市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根据《东莞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实施办法》,我市对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按照最高项目总投入的25%给予资助,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万元;对市内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项目验收通过并且在东莞落地转化后,市财政按照国家、省到位金额最高1:1比例给予资助,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二是《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对松山湖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按照所获立项单位资助金额的10%,在项目验收通过后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三是考虑到我市现行政策对基础科学研究资助力度较大,目前重点为充分利用好现行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组织优秀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市财政将配合做好财政资金保障工作。
三、组织优秀人才和成果对接活动,促进成果落地
(一)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科技交流品牌活动。策划组织粤港澳院士峰会(2018-2021)、松山湖科学会议、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系列高端科技交流活动,推动院士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来莞交流合作,建立会后互动交流机制,做好交流项目和本地企业的对接工作,营造松山湖科学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氛围。
(二)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广东对接活动(东莞)。2020年11月,我局成功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广东对接活动(东莞)”,助推全国高端创新资源落户东莞,活动成效显著,获国家基金委和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表扬。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与国基依托单位对接交流,加强国基项目申报辅导。积极组织国基依托单位加强对国基等各类基金项目的统筹谋划,合理安排优质项目、科研团队等申报资源;组织各单位尽早启动基金申报动员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申报工作的培训力度,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传授申报经验,辅导申报书修改,进一步严格把控申报质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作为、认真打磨,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做好申报工作,为获得基金立项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全市基金项目申报总量和获批率逐年稳步提高。
(二)加快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在莞高校资源,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加快立项建设,加快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尽快立项动工,支持在莞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龙头企业等单位独立或联合建设省市重点实验室。以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发挥大科学装置的优势,推动合作高校在莞布局基础研究活动。
(三)健全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稳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继续组织粤莞联合基金项目,支持科研人员潜心基础研究,稳步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逐步承担更多更大的基础研究课题,冲击更高层次国基项目。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黄培锟
联系电话:22831340,13316681217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