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一处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的建筑群体,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该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其中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6处抗日旧址位于大王岭村,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3处旧址分别位于瓮窑村、油古岭村和连平髻岭村。1940年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根据中共前线东江特委的指示,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该旧址是东江纵队主要领导人指挥东宝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机关所在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旧址于1978年5月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东莞市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学习革命战争史,弘扬东纵精神不可多得的史实场地,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国人,尤其是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理想的场所。从2006年0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经十五年过去了,除遗址里面的活动场所得到部分修缮外,外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周边不断修建的楼房使本就狭窄的街巷变得出入更加不便,所以提出关于“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遗址外围没有划出区域,使得周边的居民的房屋越盖越靠近遗址,任这样发展下去,之后再去规划可能会更加困难。

  2.缺少明显的标识,就连路边的牌子也是很不醒目,如果没有足够的细心就很难找到,遗址入口的标牌更小。

  3. 参观遗址出入的路弯弯曲曲,车辆出入很不方便,进去后停车更难。

  4.没有进行绿化及美化,没有统一的有关抗日先烈的事迹介绍场馆,使遗址显得低端不上档次,没有充分发挥全国重点文物的作用,很大程度失去了它本身的宣传及教育功能。
建    议:
  1.统筹规划,使基地建设具有前瞻性。

  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文化、宣传、城市规划、大岭山镇政府等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包括周边的绿化、美化,出入道理的拓宽,大门、展览厅、讲堂等等的修建,要庄严、厚重、宽阔,要配套功能齐全,使基地建设既符合当地的特色又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基地建设的需要。

  市、镇财政部门应该对基地的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基地的需要,既保留历史原貌又彰显当代社会发展的成就,

  3.加强宣传,弘扬东纵精神。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多媒体 等平台挖掘莞邑大地的历史素材,可以利用路边宣传栏、路标等途径大力宣传抗日根据地旧址,宣传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事迹,用身边的历史事件对市民进行红色教育更有说服力,同时也扩充了进行红色教育的渠道。

  4.充分利用基地,多开展一些活动。

  文化、教育等主管部门,多组织一些活动,像征文比赛、祭奠革命先烈、红色教育月、抗战大讲堂等等的活动,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块阵地,把红色教育落到实处,把弘扬抗日精神的活动贯彻到一年四季。

提案者: 大岭山镇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