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规划。“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市政府启动了若干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在市中心、主干道沿线,我们切身感受到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稍偏远的街道、或一些镇街巷道、旧村,老旧危房瓦房遍布,生活配套严重缺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消防隐患,脏乱差的形象仍比比皆是。造成旧村庄改造动力不足、速度迟缓的原因主要是:1、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二级收入低下;2、城市更新项目漫长的审批流程一直是阻碍进度的难点,往往一个完整的审批流程可能涉及40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期间更是存在手续繁琐、关卡众多、时间漫长;3、政策更新迭代频率高、变化快、影响大,让无数改造迫切的旧村和付出实质推动工作的企业陷于被动。 而标准不一的情况,致使旧村庄改造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面对我市新增空间紧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巨大、存量空间低效破碎的困境,以及东莞市千万级人口城市、长远经济发展和民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市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积极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整治旧村的工作目标,因此以旧村庄改造为突破口,大力拓展优化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进程成为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建    议:
  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加快旧村改造,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才能盘活土地、增加市、镇、村三级经济收益,进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建设。
  1、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大背景下,针对对“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城乡混杂的城市形态,应 加快国土空间调整的进展,加快高密度、低收入的旧村部分纳入规划调整范围。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效率的层面帮扶解决城市更新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优化村庄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基层干部、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建议,从制度层面帮扶解决城市更新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2、减少旧村改造冗长繁琐的审批环节,提升政务审批流程效率。优化旧改手续审批流程,统一规范各类手续所需的材料标准,提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服务能力。
  3、避免对城市更新政策大修大改,保持政策的连贯性。翻开东莞旧改城市更新的历程,其政策是在省政策指引下,再结合其他城市的经验来制定的。 以后部门在进行政策调整时,应与基层、群众充分协商,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再做适当的调整。对实际有改造需要的旧村,应予以绿色通道或遵循“旧办法”的原则加以政策扶持。
  4、适当放宽对村改商住类、综合类、产城融合类更新单元的面积限制,采取上下浮动的柔性政策。当前政策对该类更新单元有面积不得小于150亩的规定,实际上,许多旧村亟需改造的是老房瓦房棚户民房部分,如果只有130亩或140亩,便不符合改造条件,只能停滞或强行将周边无需改造的建筑物纳入其中,不仅延长改造周期,也增加项目推进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对环境带来影响。
  5、鼓励高密度、低收入、粗放型的旧村通过村企合作、自行改造等多种模式进行旧村改造。加强对该类旧村的改造支持力度,通过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来提升人居环境。这类改造要更多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同时鼓励本土有经验、有实力、负责任的企业多参与到改造中来,加速旧村改造更新项目成功率。
       6、力争各镇街每年能落实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性亮点工程。市政府应该成立专职小组,以指标落地的模式将任务分配至各镇街。全市共32个镇街,每个镇街完成2个项目,全市每年能产生64个成功的乡村振兴项目,五年就能产出超过300个。项目落地后,预计产值1.5万亿,税收1500亿,持续年税收75亿。 通过以点到面、以面到全局的过程,逐步对东莞的城市品质予以变革,更显著改善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带动东莞经济长远持续发展。

提案者: 陈梓红,陈国良,黄建平,尹洪卫,陈海涛,莫永康,梁惠棠,李权昌,黎建文,杨敬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