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止2021年12月,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排名全国第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家,主要集中于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中高端制造领域。但经走访了解,目前东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在对政策认识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协同发展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人才招聘难等问题。
  
  
建    议:
  近期召开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完善入库企业培育标准,动态调整入库企业名单,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建立“企业直通车”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指导企业用好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土地、用工、用能等问题。同时,组织服务机构等提供申报指导、资本市场对接、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

  二、加快出台灵活精准扶持政策

  主动对标先进城市、定位相似、发展相近的城市政策,加快制订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有突出竞争力、分层次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商协会作用,主动开展“送政策进企业”行动,让企业充分认识“专精特新”对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意义,把握发展机遇,抢占“专精特新”C位。

  三、有效优化产业链协同联动平台

  定期举办线下对接交流会、先进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资源在产业链内的高效流动。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建立要素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鼓励企业通过资源互换、利益均分、股权转让、买断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牵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梳理重点发展产业的强链补链重点环节,围绕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吸引投资,着力构建战略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迭代活跃、质量高效益好的产业结构。

  四、全面开展“专精特新”补链强链行动

  定期举办科研机构技术成果直播发布会、线下对接交流会等活动,推进产业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创新资源库,制订市级科研机构服务产业链绩效指标,将之纳入市级科研机构经费拨付体系。加大源头创新的财政投入,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争取在一些领域产生颠覆性科技成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工作。鼓励企业申报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平台、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实验室,争取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五、全力优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打造全链条式基金体系。梳理东莞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上市后备企业情况,加大培育力度,落实上市相关资金支持政策。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注册制改革、北交所上线等机遇,通过上市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大对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投融资管理、上市辅导等专题培训,提升企业的金融能力。

  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环境

  在全市六大片区统筹建设人才公寓,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提供居住、沟通、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提升全市教育、医疗、汽车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发展的需要。引进宜家、COSCO等国际商业资源,优化商业环境,提升高端商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提案者: 市工商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