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重要性无与伦比。多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此一直高度重视。东莞能在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经受住考验,交出合格答卷,皆有赖于此。然而,成绩背后东莞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仍存在漏洞和不足,仍需积极补短板、强弱项。

  目前我市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我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市九院)建设工作滞后。(二)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

  
建    议:
  (一)推进市九院高水平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市公共卫生中心。根据国家最新制定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要求,健全并完善东莞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市卫健局牵头,高标准大力推进市九院建设提升救治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照平战结合要求进一步完善市九院医院规划设计;按需高标准配齐医疗设备;理顺管理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市九院初期营运模式宜在市财政完全支持,加大市财政投入倾斜,健全财政补偿机制。将市九院作为我市集中收治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在加强建设综合医院感染科的基础上,整合全市传染病救治资源,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并按照新的灵活“收支两条线”模式落实人员待遇,确保其公益性和能战能力。并且为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应急救治能力,东莞可以按照防治结合、医研结合、平战结合原则,探索以市第九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集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应急处置、科研培训、产业转化、对外交流“六位一体”东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全面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

  (二)提升市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

  由市疾控牵头,全面优化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队伍装备配置,提高现场处置能力。东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建成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具备高通量核酸检测能力。统筹满足我市不同镇街(园区)的快速检测需要,将移动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纳入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重点提升队伍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和完善各级队伍的装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

  (三)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原则上ICU床位按医院编制床位的5-10%设置。依托市九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标准化传染病区,构建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承担东莞重大疫情救治、中西医结合诊疗和医护人员培训等任务。扩大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的集中收治容量,按标准完成相对独立的可转换传染病区建设,一体化建设规范化发热门诊、医技检验检测中心和达到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配置有关设备;强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预留应急收治场地和改造空间、接口;加强中医药科室规范化建设,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

提案者: 朱海鹏

朱海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市九院为支点完善市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220186号)收悉,该提案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我局重点围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医院救治能力全面提升、传染病救治网络健全完善、重大疫情救治定点医院改造升级等重点任务,已标准化建成43家发热门诊、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标准建成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望牛墩医院2家定点医院、建成100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具有59家核酸检测实验室、规范了医疗废弃物处置、完善重大疫情救治、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应急医疗资源启用预案“三个保障”,切实提高我市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2020年-2022年,我市安排4.647亿元用于支持市第九人民医院疫情防控经费、应急防疫工程、疫情防控设备和物资购置、人员经费支出、建成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等项目。主要做法:

  (一)建立完善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将镇街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划入各镇街(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三块牌子”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生育服务所),实现我市基层疾控职能的实施主体转变为由政府办、政府管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0年针对市疾控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内设机构设置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问题,及时增设健康教育与促进部、微生物检验所、理化检验所,增加参公人员15名编制,进一步做优做强市疾控中心。

  (二)改革健全职业健康监管和传染病防治职能。2019年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机构改革部署,整合原市卫生计生局职责,承接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职责和市民政局的老龄工作职责等,组建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将职业健康工作纳入镇街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市第九人民医院作为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定点救治医院,从不定级别调整为正科级建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增挂市传染病医院牌子,增加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救治和区域公共卫生研究任务,彻底解决了我市无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局面,形成了以市镇两级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精神卫生中心、市职业病防治中心、市结核病防治所、市传染病医院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三)抓疾病预防控制,突出联防联控协同发力。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市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突出关口前移,筑牢疾病“防护墙”。一是强化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市长兼任组长的东莞市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急性(烈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卫生、重大慢性病等7个防治专项小组,基本形成指挥高效、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协同配合、精准防控、科学处置。二是强化重大疾病防治。近年来,我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维持较低水平,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诺如病毒感染、等疾病防控科学有效,全市未发生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和职业病发病数逐年上升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三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聚焦做好慢性病管理,创新启动实施全民防控高血压、糖尿病行动,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和干预、妇女“两癌”筛查等,妇女儿童健康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10万和1.89‰,为全省较低水平。

  (四)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一是注重构建三级医疗救治服务体系。我市构建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为塔尖、5所区域中心医院和二级三级医院为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塔基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市共有8所三甲医院、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50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二是注重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全市设立一所公立传染病专科医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另有20所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感染疾病科,全市共有传染感染专科床位1656张、ICU床位787张,从事传染病科、感染疾病科及相关的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共792人,有院感防控专职人员250人。三是注重建立闭环式层级网络救治体系。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通过统筹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初步建立闭环式层级网络救治体系,涵盖预检分诊、全面筛查、分级转运、集中救治以及康复管理等环节,指定发热门诊重点医院、定点救治医院和后备医院,明确转运流程,强化院感防控。四是注重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达271家,床位2802张,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建设中医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及健康理念。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是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市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检验和风险沟通三大核心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快建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二是完善镇街(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建设。公开招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将符合条件要求的在职在岗编外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以公开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纳入编制管理,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充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三是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依托市、镇两级疾控中心,统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医疗单位和相关部门人才资源,选拔培养指挥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分析、院感控制和风险沟通等方面的专业骨干,探索流行病学专家和青年骨干专家制度。

  (二)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依托政务数据大脑,深度融合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基础信息,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以及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健全覆盖全市的疫情监测预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夯实疾病动态监测、疫苗接种监测等数据基础。强化大数据技术运用,通过互联网、5G 新技术、大数据和智能服务等信息化手段,快速有效地收集、分析各类数据,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研判疫情提供数据依据,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提供科学、精准、有效的支撑。

  (三)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应急救治能力。一是筹建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高水平建设市第九人民医院,探索与市人民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共建医联体,按“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方向,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南方医院等共建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等内容加强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和重症监护病区建设。按照防治结合、医研结合、平战结合原则,探索以市第九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东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探索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突出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重大传染病的研究救治“两个能力”建设。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逐步形成“三甲综合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市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东莞市传染病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集中收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筛查诊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的一体化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二是优化传染病救治资源。三甲综合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保障感(传)染科专用业务用房,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床位,实施发热、肠道门诊等感染性疾病门诊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快速检测能力建设、负压救护车辆设备配置等项目建设。三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综合医院中医科能力建设。依托中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东莞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人才平台,成立市级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扶植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药防疫专业人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将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鼓励高水平中医专家在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名医工作室。到2025年底,全市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65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5%。四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扩容提质,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多功能服务体系,谋划推进社区医院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基层卫生能力。

  以上是我局对提案的办理情况。衷心感谢您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如仍有疑问,可在收到函件后与我局医政医管科王惠斌同志联系,电话:(座机)23280315,(手机)13712010308。

  领导签字:张巧利

  承办人姓名:王惠斌

  联系电话:23280315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6月29日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城建工程管理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