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社会进一步的在地球各个层面和最大范围的扩张,人类与地球上各种未知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接触进一步的增加,再加上人类社会内部的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从而导致各种病原体相互接触、融合、变异的可能性显著增加,使一些致病力强、传染性强的病原体不断出现,并造成疾病的大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近些年来出现的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2019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大流行等疫情就是这种状况的典型表现。可以想象,在随后的多年内这种新型传染性疾病大流行的情况还会多次出现。如果还要考虑国家之间生物战争爆发的可能,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大流行将会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那么怎样减少甚至是消除新型传染性疾病流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呢?按照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原则,早期发现、早期防治是最有效且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国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大流行防控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一点:只有早期发现、早期防治,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结果。
建    议:
  疾病来自社会,只有社会上所有人群全面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社会预警系统,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的发现一种社会上出现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预警系统的建立。
  一、政府主导,凝聚人心
  要构建一个社会预警系统,需要全社会的人员参与,而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个机构来安排、统筹、宣传以及具体到一个平台的建立和管理、各种数据和可疑阳性事件的统计和分析等等,要把这些事件做到做好,只有政府主导才有可能。
  二、社会参与,整合力量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地大人多,而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初发时段,只会是在某个很小的地方的某些很少的人群中,要尽早发现它,只有人人都有警惕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意识,人人都有汇报传染性疾病出现的行为,才可能做到。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人人参与,不同工作的人群、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都需要积极参与,甚至是居住在国外的各种有好人士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最新信息、各种先进的诊疗方法和技术。这也是我们党最熟悉的“人民战争”。
  三、机构统筹、行为引导
  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预警系统,最终要落实在要有一个社会知名度高、信任度高、业务能力强且人们操作方便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由政府来管理运行,它需要做到:人们在生活中如果怀疑发现了传染性疾病,马上就要想到向该平台报告,并且人们也能很方便的进行报告,同时它还需要做到对事件报告的人们进行就医等指导以及对人们报告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并进行判断是否是阳性事件。这些都需要机构进行统筹,对社会人群进行行为引导。建议由东莞市疾病控制中心牵头,成立1个专门部门,来建设和管理这个平台。
  近些年的社会事实表明:传染性疾病的社会预警系统需要尽快建立、运行和完善,我们东莞是一个环境湿热、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的城市,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机会更大,这样我们东莞也就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传染性疾病的社会预警系统,为东莞的平安健康保驾护航。

提案者: 朱海鹏

尊敬的朱海鹏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东莞市第十四届政协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220185号《关于建立早期发现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社会预警系统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间沟通协调和联防联控,推进多病共防、强化监测预警、加强疫苗接种、规范疫情处置、落实医疗救治、广泛宣传动员等综合举措。2021年9月,我市成立东莞市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应对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较大影响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统筹加强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防治科研攻关、宣传引导、物资保障、大数据支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近年来,我市重点传染病发病水平总体平稳。

  (二)我市已于2004年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预警、报告和管理,各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每天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严格按照相关报告要求网报相关传染病信息。市疾控中心和市第六人民医院每天对我市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进行动态监测并对报告的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及时向发生事件单位和相关部门提出防控意见,确保疫情的控制和事件的平息。我市近5年来传染病报告率均达到≥95%的国家要求,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均为100%。同时我市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共设法定传染病监测哨点84个。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稳定在较低水平。有效遏制登革热、手足口病和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流行。

  (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机构监测是组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线。我市以镇街为单位,以辖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为中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发热诊室为补充,以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为延伸哨点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建立上下联动、高效顺畅的医疗机构、药店哨点监测网络体系。

  (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持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紧急医学救援类综合队伍全覆盖。根据《关于印发东莞市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组建了三级流调梯队1748人、公安流调队伍1614人和后备(兼职)流调队伍1733人,并已全部完成培训。

  (五)加大传染病防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疫情防控氛围。一是建立和完善“传染病宣传教育资料库”,根据疫情防控政策和相关要求,不断完善更新疫情防控宣传知识。二是充分利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将传染病防控知识分享给广大市民群众,并通过东莞健康教育促进网络工作群、各镇街卫生健康系统新闻发言人群以及各单位卫生健康系统新闻发言人群等口径,将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资料分享到各镇街(园区)和各单位进行科普传播。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依据“广东省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系统”专报防控措施风险提示,对发热门诊、监测医院以及应检未检人群(冷库冷链、隔离酒店、港口码头、空港进境工作人员)从业单位予以关注,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完善核酸检测记录,跟踪病情进展。督促各单位跟进人员健康管理。发热门诊和监测医院落实对可能有暴露风险人员留观处理。当地疾控机构介入开展排查处置工作,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协助。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疾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信息和数据资源整合及共享、共商、共治的机制。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为支撑,突破跨系统数据融合互通、联合预警机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风险隐患识别、快速预警、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撑。

  (三)要强化疫情监测预警,继续发挥哨点监测和核酸排雷作用,加密重点人群核酸筛查频次,确保早发现、早处置,进一步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屏障。

  (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力度,特别是基层队伍建设。针对疾控机构,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疾病诊疗技术培训,提升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传染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能力。针对医疗机构,加强各医务人员对重点传染病的现场流调、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等培训,持续继续发挥医疗机构门诊的前线哨点作用,保持急性传染病病例监测敏感性,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时向疾控机构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五)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织密传染病防控“宣传网”。一是指导镇街开展传染病宣传工作。各镇街(园区)和各单位充分利用当地电视、LED屏、广播、电台、流动直通车、宣传栏、公告栏、广场、公园、车站、码头等主要公共场所以及交通工具进行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二是加强防疫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每年千场健康讲座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进机关活动,向广大市民群众普及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领导签字:张巧利

  承办人姓名:钟冠东

  联系电话:23281129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7月8日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