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情况
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和制造业大市,受传统马路经济影响,公路与城市道路不均衡发展较为严重。截止2019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5231km,城市道路里程为1168km,公路占比达80%以上。根据七普数据,东莞人口城镇化率为92.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15%),已属于高度城镇化地区。当前,大部分公路在使用上已明显承担城市道路的功能,公路和城市道路不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公路和城市道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阶段以及城乡高度融合的背景下,东莞现有公路与城市道路两套体系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公路和城市道路混合发展难以支撑城市品质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东莞的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品质提升。道路作为体现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但在现阶段尚未做好公路和城市道路体系发展的顶层设计,缺乏对两者融合发展的策略指导,从而制约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二)管控要求存在冲突,无法适应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下,交通线性工程应明确管控规则及措施。公路和城市道路分属两套体系,两者分级分类及管控要求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多种管控冲突。因此,目前两者不同的管控规则难以全面贯彻新一轮“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
(三)公路与城市道路缺乏总体统筹难以支撑交通发展目标转变
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由公路交通向综合交通转变,更加注重多方式交通衔接和协同;在发展路径上也更加注重将交通资源由车向人倾斜分配,交通空间注重快慢结合,更加重视人的出行体验。因此,现行公路和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缺乏总体统筹,两套体系共存且无法融合发展的状态,也难以支撑新时期东莞交通发展目标的转变与实现。
(四)公路交通功能混杂,难以保证出行群体交通安全
公路设计主要从机动车角度出发,对慢行需求考虑较少,且慢行空间相对不足。当前东莞城乡高度融合,慢行出行需求大,但原有的公路设计已无法满足多种交通方式出行需求,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现象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大。
建 议:
三、工作建议
为促进公路和城市道路在两套体系下的衔接融合发展,建议开展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体系研究工作,明确东莞市道路体系的总体层级脉络。其必要性及意义如下: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战略,提升城市品质
通过开展公路和城市道路体系研究工作,可以立足东莞新发展阶段,更好地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及相关工作部署,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东莞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广深都市圈的重要基础支撑。
(二)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管控规则及要求
公路和城市道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重要的交通廊道,同时也是建设项目主要的集散通道。通过开展公路和城市道路体系研究,可及时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明确相应的管控规则和要求,避免冲突矛盾。
(三)消除部门间行政壁垒,促进道路设施均衡发展
公路与城市道路虽都属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但在体制机制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开展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体系研究工作,探索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对接,打破多部门管理的体制机制约束,消除行政壁垒,实现管理体制机制的融合,促进道路设施均衡发展。
(四)满足各交通群体出行需求,共保道路交通安全
通过开展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体系研究,重新定位审视城乡高度融合背景下公路和城市道路两者的内在关系,明确道路体系的总体层级脉弱,结合相应的法规及准则要求,在保障高等级公路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将低等级公路并入城市道路体系,从而实现公路向城市道路的转变,以满足不同出行群体的交通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