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双减工作逐步推进与落实,近半年取得较好成效,但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仍相当显著,如部分学校减负工作推进较慢,应试教育犹存,成绩驱动性及焦虑性兼存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与教师转型压力突出,政府部门统筹合力需求性强等。当前,解决校内减负工作的矛盾最为紧迫关键,应以全面落实作业减负与素质评价改革、强化与优化课后服务、形成素质教育衔接体系来实现双减工作成效。
建 议:
一、全面减轻作业负担、运用素质评价系统
第一,全面减轻作业负担、融入课余素质任务。由于部分学校在追逐升学率的主导目标下仍以应试教育和书面作业为重心,调研发现86%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仍认为家庭作业偏多,因此我市还需严禁学校变相布置作业,控制初中作业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规定。另外,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探索分层次、个性化、实践性、技能性、趣味性、内涵型的课余任务,以积分形式鼓励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第二,贯彻素质评价系统、松绑成绩与绩效关系。针对双减过程“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因材施教压力倍增,家长唯文凭思想固化的问题,应全面贯彻运用综合评价学生系统,多维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习惯、人格、思政等素质指标情况(如应用“班级优化大师”)应成为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了解的重要渠道,破除唯成绩的驱动局面。其次,解绑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高度关联性,引导教师注意力集中于素质培养,严禁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以班级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等名目关联,鼓励教师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指导与育人表现。
二、强化、优化课后服务工作
第一,全面覆盖课后服务工作。我市义务教育学校541所中还需推进和确保其余76所提供课后辅导与素质教育服务,切实提供校内有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的课后服务,确保学生校内达成学习目标,减轻家长校外培育支出负担。
第二,强化课后辅导工作质量。随着校外学科类辅导机构的压减,家长对校内课后辅导提出更高质量要求,其次,部分学校学科内辅导教师紧缺难以实现小班制或一对一辅导,与校外学科类培训教师失业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形成强烈矛盾,我市应扶持学科类培训教师对接校内招聘与用人,以一定补贴方式鼓励和吸引学科类培训教师参加公益性课后辅导工作。
第三,优化课后素质服务对接。一是提供丰富与特色的素质拓展课程。针对部分学校因人力与资金不足而开展有限素拓课程的问题,相关部门应提供一定资金补助,确保各学校在安全第一,公益普惠原则上,配备更多校外师资实现优质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与家长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需求。二是公平、公开引进多样素拓科目课程。为实现市场公平竞争,需进一步完善430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管理机制,推出由教育部统筹建设的合作交流、项目投标的专门网站,打破单一机构委托的合作方式,探索以特色科目为竞标主轴,实现因课而异地与不同优质校外机构合作的机会。三是探索素拓合作机构与校内教育的深度交流。引入双方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校外先进教学软件的采购与应用、学生培养方案的优化升级、办学场所与进修培训课程等合作方式。
三、形成素质教育衔接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思维与习惯,我市应注重素质教育衔接,避免素质教育断层。
一是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的衔接。各年级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余任务都应逐步推进素拓学习深度和广度,避免因升学出现学科教育挤兑素质教育情况。
二是把握素质教育评价的衔接。运用多维度评价系统、大数据技术与平台记录学生素质积分与行为表现,实现学生信息的高效传达。
三是确保素质教育学校的衔接。持续投入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化初中、高中、高职等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进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