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一座依水而兴,与水共生的岭南山水名城,水生态条件优厚,水文化资源丰富。这里有华阳湖、燕岭湿地等体现水治理成效和水生态文化的高品质水系湿地,有东莞运河、东深供水等展现东莞人民勤劳坚韧及粤港同胞深厚情谊的重大水利设施,有中堂横涌村、虎门逆水流龟堡等留存着岭南水乡聚落风情和传统民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村,有赛龙舟、咸水歌、编莞草等与水息息相关、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虎门销烟池、六一一亭和东江水泥厂等一大批承载着东莞红色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成就的滨水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蜿蜒江河流淌着千年莞邑的厚重底蕴,生生不息的水文化闪烁着莞邑文化特色中的最亮底色。
在近日印发的《广东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已把“打造水文化水经济品牌”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水文化普查,传播水文化故事。然而,当前我市对水文化的挖掘、谋划和利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体现为:
一是对水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在我市从古至今丰富的用水、护水、治水和理水等水事活动中,涌现了大量精彩的人物故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并包含可贵的智慧经验和文化内涵,然而对这些内容既缺乏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也缺乏创意加工及提炼,导致市民对东莞水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认同感,也让水文化题材在东莞的文化品牌宣传和建设体系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二是对水文化元素缺乏谋划利用。一方面,东莞水文化资源和滨水文化遗产散落范围较广,主题繁多,内涵丰富,缺乏整体统筹谋划则让这些资源变得片段化和散乱无章,大大影响了市民对水文化的体验和感知;另一方面,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粗放式的城镇开发建设忽视对水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利用,导致许多水文化元素随着城市改扩建而趋于消亡。
建 议:
国内越来越多城市开始重视水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传播和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价值,譬如苏州市就依托大运河遗产及苏州古城“水路平行双棋盘格局”,提炼出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元素,并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细节之中,塑造出鲜明的“东方水城”形象;而深圳市则着力于挖掘梅林水库、盐田滨海栈道等一批水利设施和滨水空间在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多个维度的水文化价值,从而将全市的水文化建设推向纵深。
东莞当前正处于“双万城市”的新起点,要实现高质量和有特色的新发展,用好用活水文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一是深度挖掘,讲好水文化故事。全面普查和梳理东莞水文化遗产脉络和空间分布特点,建立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强化水文化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深入研究东莞水文化的历史传承、人文典故和精神内涵,并以创新的手法进行整合和加工,借此打造东莞水文化的现代形象,并植入到东莞城市品牌建设、对外形象输出及城市标识系统中,构建起富有东莞特色的水文化意象。此外,还要加快建立水文化的宣传阵地,通过文艺作品和文化展览等形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营造人水相亲,城水共生的和谐氛围。
二是整体谋划,用好水文化元素。牢牢把握万里碧道建设等重大机遇,规划谋划好一批水文化主题游线,通过碧道串联起不同的水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多元生动的体验空间。同时在城市建设及更新过程中,要注重对河涌、风水塘及古桥等水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利用,在水利设施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多考虑融入水文化元素,让城市风貌与水文化融合起来,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品位。
三是多元融合,打造水文化品牌。结合水乡片区传统聚落等传统文化场景,用好龙舟文化、疍家文化等体现水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组织丰富的水上体验和节庆活动,让东莞水文化真正活起来,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优秀水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东莞的文化竞争力。
九三学社市委会:
《 关 于 深 度 挖 掘 及 整 体 谋 划 我 市 水 文 化 的 建 议 》( 第20220178 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贵会对东莞水文化挖掘和谋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市水文化挖掘深度不足、水文化元素缺乏谋划利用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表示十分认同。经研究,结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市自然资源局意见,现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顶层谋划水文化建设
一是 2022 年印发《东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弘扬培育水文化,充分挖掘沙田龙舟文化、疍家文化、咸水歌文化等传统文化,加强对古桥、古堰、古渡口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梳理石马河、东深供水工程、东引运河、江库联网等水利工程建设史,提炼“东莞水事”等水文化系列作品;着力完善滨水旅游景区体系,加强水利风景区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的融合发展,促进水文化传播与旅游宣传紧密结合,丰富河湖文化内涵。
二是 2020 年印发《东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全市“一环一网、多廊串珠”的碧道建设总体布局,坚持规划统领全局,建设分步实施,科学有序推进全市碧道建设;厚植碧道文化内涵,彰显各地文化特色,打造东莞水文化传承新载体,建设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体验、可游憩、有教育意义的碧道。2021 年印发《东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主动创新,采用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开展碧道建设,充分挖掘、展示地方水文化和人文历史,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城乡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彰显地方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亮点的优质碧道。
三是确定水务高质量发展主题,6 月 28 日召开全市水务高质量发展暨河湖长制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相关水文化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弘扬水文化,打造水经济”等内容;谋划 开展市级水利遗产认定,挖崛东莞水文化系列作品,提炼水务核心文化价值;推进党建、业务与文化融合,打造“清廉水务”文化;广泛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打造水文化教育基地,促进水文化与旅游、品质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打造滨水产业发展共享带。
四是目前拟定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进行深度对接,对其中涉及水文化的相关设施,包括水乡湿地博览馆及水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均通过片区大纲等方式向下传导至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协调落实;在蓝线专项规划及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于主要河道两侧的滨水空间均作了相应管控,为碧道建设及水文化游线的谋划预留了基础。
五是印发《东莞市重大旅游项目概念策划》,提出“三江六岸”都市休闲区、“岭南记忆”生态文旅区、“近代开篇”文化旅游区、“活力东莞”文体休闲区、“东纵初心”红色旅游区、“黄旗-同沙”中央游憩区、“湾区绿心”生态公园、“莞韵水乡”休闲旅游区等八大项目概念策划,更好为我市片区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指引;依托我市品质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印发新版东莞旅游地图《游东莞》,将“三江六岸”沿线旅游景点有机整合,串连成一条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让市民感受东莞特色水文化。
(二)深入挖掘水文化历史
一是积极参与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红讲台》融媒体项目和东莞日报《红色档案 东莞记忆》微纪录片,听东莞老水务人讲述过去的治水故事,了解莞邑大地上的伟大水利工程——开凿东莞运河和修筑东莞大围,通过视频影片的方式回顾水利建设发展的奋斗史;联系水务系统的退休老党员干部,组织开展与莞城建设小学、东莞展览馆、市粤剧发展中心等外单位的沟通协作,讲好水务故事。
二是策划举办东江文化艺术节启动暨“文艺矩阵 光影百年”——东莞市第二届“大美东江”摄影艺术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充分运用摄影艺术形式,以东江百年时光隧道的光影长廊,全方位、多视角展示表现东江之美、讲述东莞故事,本次活动共收到 2300 多幅(组)作品来稿。通过展现东江沿线百年风貌,唤醒人们心中记忆,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摄影大赛征集作品既有以珍贵老照片开启跨越时空的“回望”之旅,唤醒人们心中的水乡记忆,反映百年以来东江沿岸风情;又有通过旧貌与新颜的对比,展示有着历史底蕴的沿江岸线焕发新生、充满活力的“生态人文岸线”,全方位呈现东莞打造“三江六岸水文章”的生动场景;还有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和自然生态为内容,以镜头定格时代瞬间,用普通百姓的视角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描绘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
(三)建设融入水文化元素
一是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目前,我市建成近 250 公里碧道,形成了一批各具文化特色的碧道项目。例如,麻涌华阳湖碧道结合文化及地域特色提出“粤韵芳华香两岸,一带碧水映古梅”的主题,凸显岭南水乡文化中的龙舟文化和粤曲文化;企石镇东江碧道(企石段)结合黄大仙公园充分挖掘生态公园和宗教纪念性场所等要素打造碧道特色文化节点;长安镇茅洲河碧道沿线串联了九大主题公园,以“工业之河·河岸灯塔”为设计主题打造了工业文明展览馆,把时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作为思想脉络,讲述区域发展、城市变迁和中国制造的辉煌故事;道滘北海水道碧道、万江东莞水道和中堂水道碧道等水乡风格碧道融入了龙舟文化元素,并通过龙舟活动还原东莞水乡“起龙、洗龙、游龙”等传统仪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市河长办组织召开了高质量碧道建设系列培训,其中邀请了市文化馆馆长授课分享交流了关于“碧道+水文化”的思考,扎实推动基层培训,提高镇街碧道规划建设人员的能力素质,更好推动顶层规划的有效落地。
二是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三江六岸”的相关规划及实施工作,在滨水岸线及沿岸设施的谋划建设中重点关注了水文化及休闲景观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推进全市滨水空间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标杆及示范。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一期工程(龙湾段)于 2021 年五一期间正式对公众开放,当天举行了亮灯仪式和东莞城市草地音乐会,吸引了现场累计上万人参加和线上 12 万人关注;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三江六岸滨水示范岸线建设,按照“串藤结瓜”理念,串联了可园、金鳌洲塔、下坝坊、鳒鱼洲、莞城骑楼街等多个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四)宣传打造水文化品牌
一是筹划举办“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组织或配合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十大民生实事等相关重要节点宣传;因疫情防控要求以线上形式开展云展、水法网络答题、水务宣传等活动,其中“水韵莞邑百业兴”专题展览网上浏览 1.88 万人次,“水清岸绿新生态自然自在新东莞”短视频登陆学习强国,浏览超 1.4 万人次。
二是持续推进“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将“龙舟制作技艺”“赛龙舟”“咸水歌”等一系列具有东莞特色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校园。举办了“龙舟月”系列活动,龙舟月以龙舟文化为主线,整合水乡龙舟资源,从龙舟精品文旅线路、龙舟精彩竞赛、龙舟线上创意互动三个层面策划,推出 6 条龙舟文化体验旅游线路,覆盖 6 个镇街特色景点。据统计,龙舟月期间,东莞相关镇街共推出 29 项与龙舟相关的集文化、旅游、体育于一体的嘉年华活动,打造全域旅游新 IP。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们将以水文化为统领,加强水文化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分析水文化,研究所在地场地精神,通过“微观”文化包装,让场地精神与人真真正正的发生情感互动,并激发场地内人群的情感反馈,提高水文化的整体质量,打造一批体现水文化建设的实体和属于东莞特色的水文化品牌。
(一)系统谋划水文化建设。在水务“十四五”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方案框架下,研究编制未来一段时期东莞水文化发展规划或者具体实施方案计划,统筹指导全市水文化建设方向。
(二)重点打造示范引领。 重点推进东江干流、东江南支流、东引运河-寒溪河、东江北干流、石马河干流、滨海湾至松山湖等主干碧道工程建设,加强督导、积极参与前期规划设计,融入水文化元素,打造更多“碧道+水文化”的示范亮点,引领高质量建设东莞碧道,推进水文化实体建设。以挖掘东引运河为切入点,编制东莞运河志和口述史等图书,打造水文化建设的示范样本;以文化馆、滨水岸线景点、碧道等为平台,建设或加挂水文化教育场所牌匾,打造显性化的水文化教育基地。
(三)做好全域水空间规划与管控。 开展全域水空间规划工作,严格划定蓝线与滨水景观控制线,为水景观、水文化提供有效的展示空间与串联通道;通过滨水空间全域土地梳理,从土地性质、权属两方面重点入手,“释放”有效的滨水土地,给水经济发展提供真枪实弹的土地储备,为水文化的真正落地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最终打破“施而难管”的魔咒,追踪形成从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全方位闭环。
(四)深入挖掘加强宣传。深入研究东莞水文化,充分挖掘东莞与水相关的节日、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及河湖历史等,推进全社会水文化意识培养,为水文化建设打好基础;加强文化宣传主管部门、水务业务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的统筹协作,加强东莞水文化方面的宣传推广,组织丰富的水上体验和节庆活动,让东莞水文化真正活起来,提高东莞水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
特此函复。
东莞市水务局
202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