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工作部署,同时推广粤菜文化,擦亮粤菜品牌,东莞市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集省内外多地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作为广东人传承多年的饮食文化,粤菜烹饪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缺乏关注和系统性传承,如何传播粤菜烹饪文化,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发展“粤菜师傅”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年轻一代缺乏烹饪能力,对粤菜文化缺乏了解。

  一是与过去相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当代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下,缺乏烹饪实践能力,对粤菜文化的了解更是有限;二是粤菜做法复杂,精细,流程多,制作耗时长,当代年轻人由于每天忙于工作和学习,难以挤出时间和精力用于烹饪。

  (二)在“粤菜师傅”工程中获奖厨师的社会地位与能力不匹配。

  作为粤菜文化事业的传承者,理应得到一定的关注和社会地位,但现阶段,了解“粤菜师傅”工程获奖者的群众寥寥无几,厨师职业也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粤菜厨师和获奖者的的信心。

  (三)社会上缺乏对“粤菜师傅”工程的宣传。

  作为一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粤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工程,“粤菜师傅”工程缺乏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认识和了解,各路媒体仅在活动前后短期地进行相关报道,未能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粤菜文化传播”之风。
建    议:
  二、解决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开展粤菜烹饪课堂进校园活动。

  粤菜文化的传承需从中小学生抓起。一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全市各中小学设立粤菜烹饪教室,适时在校园内或校外开展以粤菜烹饪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烹饪相结合;二是将粤菜烹饪纳入学生期末考核和升学考试的“加分项”,凡是掌握粤菜烹饪技能的,可适当增加期末考核和升学考试的分数。

  (二)充分利用“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工作室和名厨工作室。

  2020年东莞市内已认定了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2个,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2个,2021年东莞市内已认定东莞市粤菜师傅培训基地5个,东莞市名厨工作室5个。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和工作室的作用,定期举行行业内有深度的交流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做好粤菜人才输送,工作室需要与学校有更密切更深入的合作,从学校抓起,培训更多粤菜烹饪的人才。

  (三)加强对“粤菜师傅”工程的宣传工作,提升其社会关注度和地位。

  “粤菜师傅”工程的宣传不应只停留在比赛前后,各路媒体要长期进行相关宣传报道,建议参考纪录片《寻味东莞》,在电视栏目、报纸、新媒体等渠道开设粤菜文化专栏。二是以“粤菜师傅”为品牌,提升辐射效应,为在“粤菜师傅”获奖者所在的食肆颁发荣誉牌匾,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以及地位;三是借助美食景点和美食精品线路的开发,带动当地餐饮农旅行业的发展,实现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四是加强获奖者的奖励和补贴,出台相应的文件,对积极传播粤菜文化,推动粤菜烹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个人和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定期开展粤菜烹饪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和专项职业能力培训。

  定期在各镇街(村、社区)开展粤菜烹饪技能资格培训,全面提高烹饪技能,令广大群众对粤菜文化有一定了解;二是开展规模不一的“粤菜师傅”技能工匠赛等活动,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目的是为企业选拔人才和提高对粤菜的关注度。

  三、总结

  加强粤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粤菜师傅”工程纵深发展,需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讲好粤菜故事,助推乡村振兴,加快粤菜产业链延伸,为保持就业稳定大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提案者: 王志良

王志良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以“粤菜师傅”工程为契机,推动东莞市餐饮水平发展》收悉,作为主办单位,我局主动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等会办单位沟通联系,现综合相关意见答复如下:

  2018年以来,我局与市文广旅体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的决策部署,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举办了大量的相关活动,有效推动作为三项工程之一的“粤菜师傅”工程落地落实。具体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出台相关文件,做好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的顶层设计

  2018年以来,我市出台颁发《关于印发〈东莞市“粤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东莞市“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和领导小组议事规则的通知》《关于推动东莞市“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创意粤菜 品出东莞”粤菜师傅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培育行动计划等系列措施,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致富,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全面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各项工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直贯彻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支持餐饮从业人员积极提升技能水平并按规定申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仅2022年以来,为粤菜师傅相关工种的劳动者2327人核拨补贴283.09万元,工种项目覆盖广府风味菜烹饪、广式点心制作、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等。我市将继续落实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支持、鼓励餐饮从业人员积极提升技能并享受培训补贴。

  二、创新实施形式,推动粤菜师傅工程扎实落地

  一是打造粤菜师傅品牌活动。从2018年以来,我市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粤菜师傅活动,打造了“名厨秀”、“名厨进校园”、“名厨来了”等“粤菜师傅”品牌系列活动共102期,培训4199人次。2021年,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就开展“粤菜师傅?名厨进校园”系列活动5期,共培训742人次。同时,我市鼓励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增设烹饪相关专业。目前,我市共有5所技工院校开设烹饪相关专业,在校生2403人,2021年毕业生814人,就业人数746人。

  二是开展“粤菜师傅”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搭建优质竞技平台,促进“粤菜师傅”技能提升,增进行业学习交流,宣传东莞餐饮文化。从2017年起,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联合东莞广播电视台举办中式烹调职业技能竞赛,已逐渐形成品牌。今年将继续举办“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旨在将“东莞烧鹅濑粉”打造成为东莞市饮食文化明信片和饮食符号,以赛事为契点,推动“东莞烧鹅濑粉”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开展“创意粤菜 品出东莞”粤菜师傅高质量发展行动。2021年,我市探索“名厨名店出名菜,产业创业带就业”的“三名三业”工作模式,提出打造“创意粤菜 品出东莞”的东莞品牌,加快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粤菜师傅”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粤菜师傅”评价标准,加快开发创意粤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积极鼓励各职业院校结合自身需求开发相关课程,开发粤菜师傅相关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建设“粤菜师傅”人才体系,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提高“粤菜师傅”培训能力,利用“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政策,针对城乡劳动者不同层次技能提升需求,参考《东江莞式菜肴制作》《埔田菜肴制作》和《莞香糯点制作》等3个东莞市“粤菜师傅”培训课程标准,规范开展高质量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30期,2021完成5000人次培训任务。支持创建培训基地,加强“粤菜师傅”培训阵地建设,建设5个市级培训基地和5个市级名厨工作室,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对省级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200万元、1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符合条件的支持申报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支持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申报建设省级“粤菜师傅”培养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粤菜理论研究、菜品创新研发、烹饪技术及文化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多样模式并举、多种课程选择”的培养思路,创新“粤菜师傅”培训方式,开创“粤菜师傅+”线上模式,充分利用东莞市“粤菜师傅”专家人才库资源,制作烹饪技能慕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提升粤菜师傅从业人员技能水平。鼓励各大职业院校充分运用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创新“大师进课堂”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粤菜师傅”;鼓励餐饮企业以工代训、工学结合,强化厨艺基本实操训练,积极开展适岗、转岗和技能储备培训;采取线上培训、送技下乡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社区就近就地开展“粤菜师傅”培训,提升培训成员烹饪技能;创新“粤菜师傅+”培训方式,以烹饪技能培训为主,延伸拓展茶饮调制、餐饮管理、粤菜文化等课程学习,增强“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储备。

  四是实施“粤菜师傅+产业扶贫”行动。结合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创新推行“粤菜师傅+产业扶贫”模式,各人社分局鼓励和支持知名粤菜产业企业利用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开发“粤菜师傅”产业扶贫项目,对接市场用工需求开展贫困人员定向就业帮扶培训,面向对口帮扶地区加强“粤菜师傅”技能扶贫协作。积极鼓励粤菜名厨厨艺对扶贫地区食材进行开发创新菜品,并向市场推广。

  五是启动“名厨名店名菜”培育计划。2021年,选树一批品质名厨、包装一批品质名菜、打造一批品牌名店,塑造“创意粤菜 品出东莞”的东莞“粤菜师傅”品牌。挖掘我市地方特色美食文化,发掘粤菜技能人才,培养粤菜新秀,为建设“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餐饮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高质量举办“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暨钻石名菜评选大赛等专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六是搭建粤菜师傅就业平台。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全面拓宽就业渠道。整合餐饮行业协会、连锁餐饮企业、培训机构等“粤菜师傅”用工需求,统一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开通专门的“粤菜师傅”求职、招聘栏目,实现求职、招聘信息互通共享,提供精准就业服务,既满足餐饮企业用人需求,又解决各大烹饪专业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群众的就业需求。

  七是完善“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完善落实“粤菜师傅”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组织已认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相关“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推动其技能提升,鼓励其自主就业、灵活就业甚至在餐饮行业创业,完善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政策,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大力宣传政府优惠政策,鼓励粤菜师傅参训人员创办粤菜餐饮店,落实政府对企业的创业资助以及招聘本地户籍人员优惠政策。积极筹备建立东莞市“粤菜师傅”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培养+孵化+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创新就业载体建设和孵化就业模式,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满足目前“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新态势。

  八是打造“粤菜师傅”工程学员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依托东莞市东供职业培训学院等“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打造“粤菜师傅”工程学员实训和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培训+农家乐观光旅游、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特色农产品食材配送活动,“粤菜师傅”学员的培训不局限在课堂,采取理论+实操+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寓培训于实践当中,寓教学于农业产业发展当中。东供职业培训学院与酒店、餐馆、农家乐等餐饮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合作开展“粤菜师傅”工学交替培训项目,帮助学员实现边培训边就业边工作,提供培训实训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邀请餐饮行业协会专家、知名酒店高管、主厨等专业人士共建培训体系、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进一步推动专业化教育培训。

  三、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探索“粤菜师傅+旅游”发展模式

  我市制定了《关于推动东莞市“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并积极挖掘和梳理东莞特色文旅体资源,整合东莞传统文化和节日活动,串联乡村粤菜美食点,推出涵盖粤菜美食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麻涌水乡美食休闲游线路、虎门历史与美食游等线路分别入选2019、2020年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5?19“中国旅游日”为契机,举办2021“中国旅游日”东莞文旅主题系列活动,发布20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东莞人游东莞”活动,带动更多东莞人品尝东莞美食。建立东莞市民宿管理工作机制,筹组东莞市民宿协会及专家委员会,起草《东莞市民宿登记管理指引》,研究民宿登记管理规范化,探索“粤菜师傅+民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延长文旅产业链。以星级复评为契机,指导星级饭店完善餐饮设施,提升餐饮服务质量,为粤菜师傅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支持星级饭店参加2021年东莞市“粤菜师傅”金箸奖烹饪电视大赛,东莞豪门大饭店、塘厦三正半山温泉酒店获得总决赛铜奖。

  四、开展美食文化交流展示,打造美食品牌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策划拍摄全新东莞文旅宣传片,融入东莞美食元素,广泛宣传推广东莞美食文化,弘扬岭南美食文化。组织我市星级酒店、非遗食品制作企业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展、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广州国际旅游展等大型旅游展会,多维度宣传推广我市美食文化。利用深莞惠汕河旅游联盟以及与惠州、韶关等城市联合赴国内主要城市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推介会的契机,推广文化美食游为主题的联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来莞品尝美食,弘扬岭南美食文化。

  五、推广非遗美食产品,弘扬特色美食文化

  我市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本土非遗美食有长安大盆菜、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厚街腊肠制作技艺等8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的本土非遗美食有李全和糖柚皮制作技艺、冼沙鱼丸、焙荔枝干等32个项目。为开展非遗粤菜美食文化的交流展示与宣传推广活动,弘扬岭南饮食文化,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优化非遗美食文化传承环境。在东莞市文化馆建有全省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面积2274平米,分八个区域,设莞味区立体展示东莞非遗美食项目,以展厅为载体,定期举办各类传统美食制作“非遗课堂”和“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弘扬东莞特色美食文化。二是扩大非遗美食影响力。以本地传统趁墟习俗为依托,2016年首创“东莞非遗墟市”,并逐年升级发展成为“粤港澳非遗墟市”,每年常态组织开展粤港澳墟市专场、城市交流专场、走出去专场、常规专场等活动近70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展销各类非遗产品,成为品尝与购买特色非遗美食的一个重要平台,深受市民欢迎。此外,2020年推出“东莞非遗墟市”小程序,汇聚全省200多个非遗精品,力求推出丰富多样的非遗“云产品”和“云服务”,专设非遗美食销售区,目前可以购买到70款我市的非遗美食产品,后期会持续更新上架更多美食产品。三是开展非遗美食品牌活动。2017年起,整合全市非遗腊味项目资源,得到各腊味品牌的大力支持,成功举办了五届腊味节活动,推出系列活动强化宣传我市腊味,如腊味专场墟市供市民品腊味、买腊味,推出腊肠制作课堂供市民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腊味,推出创意腊味菜式线上线下评选大赛,助推我市腊味与餐饮融合发展。

  六、发挥粤菜培训基地和大师名厨工作室,促进人才培养

  目前,我市加快提升“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名厨工作室建设水平和培养能力,构建布局合理的“粤菜师傅”培训网络,完成“粤菜师傅”培训1000人次。加强“粤菜师傅”专业建设,完善系列教材、课程、师资等基础教学能力建设,建设一个“粤菜师傅”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和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支持东莞市技师学院建成国内先进,省级一流的集教学、教研、学术交流、菜品研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能力强的粤菜师傅培养示范性基地。2月17日,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召开省、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与工作室工作会议,制定今年工作计划,鼓励各粤菜大师、名厨利用自媒体平台宣传粤菜制作方法及粤菜文化,提升群众对粤菜的认同感,推动“粤菜师傅”个人品牌的打造,提升“粤菜师傅”社会认同度。

  七、持续擦亮“粤菜师傅”金字招牌,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粤菜师傅”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广泛收集“粤菜师傅”相关招聘信息,在市人社局官网、东莞市就业人才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促进供需对接。2022年4月2日,举办“粤菜师傅”网络专场招聘会,发布46家企业的59个岗位信息,需求人数272人。在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公众号发布“粤菜师傅”系列推文,截至2022年5月8日,共推送“粤菜师傅教你做年夜饭”7篇、“粤菜师傅招聘信息”10篇和“粤菜师傅品牌故事”5篇,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

  八、促进“粤菜师傅”教研成果与标准的开发利用

  鼓励、支持东莞市各有关单位、团体等积极申报烹饪相关团体标准或教研立项。其中,东莞市腊味行业协会申请并获得通过《东莞腊肠》、东莞市烹饪协会申请且获得通过《烧鹅生产工艺标准》等团体标准。东莞市技师学院申报且通过的《中式烹调慕课》《中式面点技术慕课》《面点基本功慕课》《中式面点校本教材》《粤菜创新菜谱》《“一镇一品”东莞特色风味菜肴》《“一镇一品”东莞特色风味点心》等教研立项,将传统美食拍成视频、图片,记录成册,让传统美食得以传承、发展,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统美食。

  九、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赋能“粤菜师傅”价值

  在省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定级认定与晋级认定并行机制,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培训机构等资源优势,组建“专员、专岗、专家”联合体,指导企业规范职业工种、开发评价规范、制定评价方案,组织在岗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定级认定。2021年,共676人参加了中式烹调、中式面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其中479人通过认定获得了相关证书。积极开展“粤菜师傅”专项能力考核。作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补充,国家专门为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设立《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该项考核要求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比较单一,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对技术复杂性较强、安全要求较高、影响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专项能力,考核内容中还包含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操作和卫生知识。劳动者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参加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解决职业能力评价问题,提高就业能力。2021年,我市开展了广府风味菜、广式点心制作、潮式卤味制作等“粤菜师傅”专项能力考核,共6300人参加,6006人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证书,有效推动我市“粤菜师傅”工程的开展和落实。2021年,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开展东莞市乡村工匠烹饪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是东莞首次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工作。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组建东莞市乡村工匠烹饪专业人才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大力推动东莞市乡村工匠烹饪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召开东莞市乡村工匠烹饪专业人才职称专家评审会,评委会专家对121名受理对象进行专业评审,共有106人通过资格审核和专家评审。2021年,市人社局已经开展东莞市星级“粤菜师傅”认定工作,共有1名“粤菜师傅”获得五星级“粤菜师傅”名厨称号、5名“粤菜师傅”获得四星级“粤菜师傅”名厨称号、11名“粤菜师傅”获得三星级“粤菜师傅”、22名“粤菜师傅”获得二星级“粤菜师傅”以及44名“粤菜师傅”获得一星级“粤菜师傅”。

  接下来,市人社局计划与与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市餐饮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合作,举办“粤菜师傅”烹饪电视大赛,旨在将“东莞烧鹅濑粉”打造成为东莞市饮食文化明信片和饮食符号,以赛事为契点,推动“东莞烧鹅濑粉”产业链的发展。联合东莞市“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和名厨工作室,发挥“粤菜师傅”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提升“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建设水平和培养能力,树立“粤菜师傅”行业人才标杆和领军人物,发挥名厨效应,开展五星粤菜师傅进校园活动,提升粤菜师傅社会价值认同感。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7月1日

  (联系人:陈伟波,联系电话:82920165)

办理单位: 市人社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