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据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2021年12月发布的《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4年)》再次表明,东莞的新一轮发展,人才要素是重中之重。

  数字化转型人才需要有技术能力、产品能力、运营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也需要有协同能力和对行业的前瞻力、洞察力、决策力、资源整合能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我市人才区位优势和吸引力正在逐年攀升,但也正在面临城市之间“抢人大战”。我们需要尽快利用我市制造业行业齐全、转型场景丰富、企业需求旺盛的优势,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技能水平,通过广泛、专业的技术交流实现人才资源汇聚、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数字化转型人才结构和数量的问题,推动我市制造企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发现企业业务上的问题,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业务价值与效率,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的过程。是OT(Operation Technology)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结合,不断迭代、持续深入的创新过程。

  我市的人才结构及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专才多,通才少。工业流程化制造基因决定了企业都是职能科层式组织结构,人才的岗位固定,能力长期聚焦,广度不够。

  二、制造服务型人才储备不足。作为面向客户订单为主的“制造之都”,生产制造和供应链人才多,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金融等制造服务复合人才比较少,而其中985、211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生更加少,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发展的短板明显。

  三、企业内部的IT团队整体技术水平不足。我市多数民营企业IT投入长期偏低,发展滞后,忽视IT人才的“招、育、用、留”,现有企业IT人员对于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认知和研发实践能力提升缓慢,在职人员甚至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鸡肋”。

  四、IT人才流出严重。IT人才“招聘难”长期困扰我市用人单位,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东莞理工学院信息方向学生72%选择外地入职。

  五、缺乏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土壤。市场对于数字化转型人才有强大的需求,然而数字化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缺乏一套标准的人才培养、供应、输送和评估体系。
建    议:
  作为先进造制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莞有责任有条件为我国的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通过打造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的服务平台,对重点行业的数字化人才的技能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整合全国的培训资源、定制有效的培训课程,面向在职人员,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对内优化人才结构,对外实现人才汇聚,能有效推动数字技术能力供需的精准匹配,通过三年时间开创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一、政府牵头,明确部门责任。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培养是工信部门和人社部门职能交叉领域,需要两部门明确主体责任,成立专班齐抓共管。

  二、产学研对接,整合各方力量。作为新的复合学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的技术范围广,对于课程的设计难度大。需要整合全国高校、研究院所的力量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调研、设计、验证、评估。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贴近制造业的需求,人才存量和增量不断优化,流入和流出形成良性循环。

  三、高水平专业运营,打造培训高地。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专业化高标准运营,有效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各类资源,打造培训高地,形成数字化人才培训的新产业格局。

提案者: 杨敬辉

杨敬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高地 助力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政府部门职责分工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东府〔2022〕1号)第十二条“加快集聚高层次专业化数字人才”,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由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共同办理。
  二、整合力量齐抓共建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加快构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集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联合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部门通过《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东府〔2021〕71号)等更新工作机制,不断整合高校院所、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社会资源,围绕我市重点布局的产业需求,现已形成“责任共担、目标共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人才队伍建设齐抓共建推进模式。
  今年以来,针对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市工信局、市人社局与华为、智通人才、中软国际、易思训、信盈达等重点机构多次座谈,研讨工作推进方式方法,探索人才需求调研、招引培育等事项,启动全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调研工作。计划今年内形成一份课题研究报告和一份《东莞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暂定名),以“调研报告+工作方案”的组合拳方式形成工作成果并落地实施,务求抢抓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推进重要窗口期。特别是对于工业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东莞市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工作专班正就此进行认真组织研究。一是联同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工信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东莞理工学院等单位,围绕核心软件发展需求和东莞产业实际,共同研究制定东莞市工业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扶持政策。二是从中长期来看,重点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优势高校加强核心软件相关学科建设,研究新设立工业软件学院,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在职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用好用足现有特色人才政策,特别是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相关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能下沉到工业一线的软件工程师,如依托电研院,对接推动电子科技大学软件专业研究生来莞实践、培训和争取留莞就业。
  三、人才机构产业运营
  一是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基础培养作用。依托我市8所技工院校大力培训数字经济相关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共开设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等专业,目前在校生8181人。二是大力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结合省人社厅关于数字技能培训工作部署,市人社局大力推进全民数字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出首批16个由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提供的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学员按要求完成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发放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对获得数字类培训合格证书的,按规定申领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三是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立足数字工匠的培育,支持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对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且已组织本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企业,可申领一次性补贴5万元。四是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推行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生产岗位技能、数字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对完成培训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的,按照每人每年补贴标准为5000-8500元给予企业学徒培训补贴。实施“项目制”培训,支持鼓励企业、职业培训机构按照《东莞市“项目制”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开展数字化技能人才的相关培训,对完成培训的,给予相应培训补贴。
  领导签字:肖必良
  承办人姓名:杜振华
  联系电话:22228101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市人社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