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据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2021年12月发布的《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4年)》再次表明,东莞的新一轮发展,人才要素是重中之重。

  数字化转型人才需要有技术能力、产品能力、运营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也需要有协同能力和对行业的前瞻力、洞察力、决策力、资源整合能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我市人才区位优势和吸引力正在逐年攀升,但也正在面临城市之间“抢人大战”。我们需要尽快利用我市制造业行业齐全、转型场景丰富、企业需求旺盛的优势,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技能水平,通过广泛、专业的技术交流实现人才资源汇聚、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数字化转型人才结构和数量的问题,推动我市制造企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发现企业业务上的问题,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业务价值与效率,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的过程。是OT(Operation Technology)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结合,不断迭代、持续深入的创新过程。

  我市的人才结构及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专才多,通才少。工业流程化制造基因决定了企业都是职能科层式组织结构,人才的岗位固定,能力长期聚焦,广度不够。

  二、制造服务型人才储备不足。作为面向客户订单为主的“制造之都”,生产制造和供应链人才多,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金融等制造服务复合人才比较少,而其中985、211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生更加少,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发展的短板明显。

  三、企业内部的IT团队整体技术水平不足。我市多数民营企业IT投入长期偏低,发展滞后,忽视IT人才的“招、育、用、留”,现有企业IT人员对于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认知和研发实践能力提升缓慢,在职人员甚至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鸡肋”。

  四、IT人才流出严重。IT人才“招聘难”长期困扰我市用人单位,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东莞理工学院信息方向学生72%选择外地入职。

  五、缺乏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土壤。市场对于数字化转型人才有强大的需求,然而数字化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缺乏一套标准的人才培养、供应、输送和评估体系。
建    议:
  作为先进造制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莞有责任有条件为我国的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通过打造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的服务平台,对重点行业的数字化人才的技能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整合全国的培训资源、定制有效的培训课程,面向在职人员,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对内优化人才结构,对外实现人才汇聚,能有效推动数字技术能力供需的精准匹配,通过三年时间开创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一、政府牵头,明确部门责任。工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培养是工信部门和人社部门职能交叉领域,需要两部门明确主体责任,成立专班齐抓共管。

  二、产学研对接,整合各方力量。作为新的复合学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的技术范围广,对于课程的设计难度大。需要整合全国高校、研究院所的力量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调研、设计、验证、评估。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贴近制造业的需求,人才存量和增量不断优化,流入和流出形成良性循环。

  三、高水平专业运营,打造培训高地。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专业化高标准运营,有效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各类资源,打造培训高地,形成数字化人才培训的新产业格局。

提案者: 杨敬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