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东莞主要银行保险机构调研发现,当前我市金融人才队伍呈现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人才专业素质仍不够高。金融业是高精尖人才集中领域,但此次调研的东莞银行保险机构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5.9%,其中博士学历及以上仅13人,均为近三年新招录,集中在东莞银行、东莞农商行和东莞信托三家法人机构,分支机构普遍未引进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率较高。被调研机构近三年离职4085人,占近三年招录人员数量81%,人才引进主要弥补了流失缺口,其中20%的机构2019-2021年人才流失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流失人员中约一半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除了一般营销、服务人员外,中高层管理人员、科技类人员流失较多。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人才引进和培养主要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受一线城市“挤出效应”直接冲击明显。深圳和广州两大一线城市在人才流动上对东莞形成了“挤出效应”。诸多高学历、有经验的高端人才,在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后,选择到广州、深圳再就业。此次调研机构中,超五成离职人员离开了东莞本地金融系统。二是较高的生活成本降低了人才吸引力。近年来东莞发展持续提速,也衍生出了房产价格增长较快、医疗资源紧缺、生活成本较高等问题,加上配套人才优惠政策力度不足,人才引进竞争优势弱化。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位列23,次于省内深圳、广州、佛山、珠海四地市。三是缺乏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平台。银行保险机构普遍反映,东莞缺少本地知名招聘平台,猎头等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多数招聘会仅提供供需双方的初级对接平台,往往吸引生产制造、基础服务领域人员较多,高精尖人才流通渠道不畅。四是人才激励政策便利性及覆盖面不够。银行保险机构反映,当前我市人才综合补贴政策存在周期较短(比如人才公租房期限为2-3年),覆盖范围受限(比如退税政策主要面向技术人才和海外人才),激励力度不足(如补贴和退税力度同一线城市或广东自贸区等相比有差距)等问题。

  
建    议:
  (一)加大人才退税、补贴优惠力度。建议借鉴其他地市经验,扩大人才退税奖励范围,提高优惠力度。如珠海横琴对本地注册的金融企业,除了予以企业所得税优惠外,把退税范围扩大到了公司大部分员工;又如,南沙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予以15%个税优惠,税收优惠产业目录的企业入驻南沙可享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二)做好人才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配套支持。加大政府在人才房、公租房等方面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延长补贴时间,加快落地人才安居房各项政策。借鉴其他地市经验,对金融企业人才出台购房或租房配套支持措施;开辟医疗绿色通道,提供及时就医指引,尤其是加强大病治疗及救济方面的支持;为子女教育提供学位支持,帮助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并降低教育支出。

  (三)创新提供人才健康等福利保障。成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用于采购专业人才的福利保障服务。鼓励保险机构研发粤港澳深四地医疗资源服务产品,由政府直采,保险费用通过专项基金支出。借鉴深圳市先行经验,为高层次人才量身设计保险产品,拓展保险责任,开通快速理赔通道,完善人才健康保障体系。

  (四)畅通高端人才流通服务渠道。建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智库,借助信息化技术,对高层次人才流动进行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推动其立足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区域经济需求,专业、科学地筛选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加强政府与人才中介机构信息共享,推动其加强对接国家、省级人才战略合作平台,主动了解和对接重点人才发展诉求等。

提案者: 朱永绯

朱永绯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高端金融人才引育力度的建议》(案号:20220168)收悉,经综合市人社局、住建局、卫生健康局、教育局、东莞银保监分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金融人才服务政策体系概况
(一)“十四五”规划统领我市金融业高端人才引育工作
我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金融领域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将“高端金融人才引育行动”写进了《东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创新优化金融人才引进模式、构建多元金融人才培训体系、营造一流金融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加强高端金融人才引育,制定出台我市金融人才引进专项政策。进一步完善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目录,探索建立金融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库和需求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针对性。加强与著名高等校院、科研院所及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以共建金融创新学院、金融商学院等方式培养本土金融人才。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激励体系,提升收入与业绩挂钩水平,科学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加快建设金融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方面绿色通道的运作效率。
(二)多层次覆盖广的人才体系支撑我市金融业高端人才引育工作
1、我市现有人才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为帮助企业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经多轮修订调整,优化升级,已形成了多层次覆盖面广的人才政策体系。特色人才特殊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方面,自2013年政策实施以来,特色人才认定评定工作从2014年至今,共认定评定特色人才444人,其中特级5人,一类68人,二类154人,三类136人,四类81人。共拨付住房补贴505人次,12688.65万元;经济贡献奖励425人次,452.95万元;特色人才引才奖励78家企事业单位,1518万元。2018年-2021年我市共投入博士后扶持资助共1.20亿元。博士后培养资助政策方面,2018年-2021年我市共投入博士后扶持资助共1.20亿元。其中,2018年773万元,2019年2958.8万元,2020年3383.8万元,2021年4879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后平台78个,2017年以来新设立20个;累计招收博士后549人,在站博士后242人,2017年以来新招收364人。目前,东莞银行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共招收3名博士后人员,获20万建站资助,75万博士后进站资助。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补贴政策方面,2020年,911名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共获8865.91万元个税补贴。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方面,截至目前,共拨付经济贡献奖励2957人次,11351.03万元。其中,金融机构249人,合计发放2082.57万元。
2、金融人才适用人才政策情况
现有的人才政策对金融领域的特色人才、博士后人才、新引进人才、已在莞人才、来莞见习人才、来莞境外人才、新入户人才、高端人才和企业人才等在创业扶持、住房补贴、医疗保障、个税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都有相关扶持措施。例如,在金融人才子女入学方面,符合《东莞市高端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东府办〔2019〕45号)条件的金融企业,将获得相应的企业员工子女入学指标,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不限户籍免积分申请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至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就读。对符合条件的金融高端人才可由其自行选择在工作所在镇街或在自有产权住房所在镇街入学;对东莞市特色人才和东莞在站博士后等人才子女,初中毕业可按本市户籍学生待遇报考高中阶段学校。
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市人才政策
一是修订《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东府〔2018〕75号),扩大奖励范围,优化奖励方式,进一步强化人才激励效果。二是修订《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府办〔2020〕58号),优化调整入库企事业单位入库条件,聚焦实效性较好的政策措施,简化政策条件。三是《东莞市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认定及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办法》(东财规〔2021〕1号),围绕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领域,调整紧缺人才目录。
(二)做好人才住房配套支持工作
一是做好人才安居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安居政策,对《东莞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将结合各方意见对人才认定条件、补贴标准、补贴时间等事项进行调整优化。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金融、公安、人社、住房公积金、不动产等部门提供从业人员、户籍、社保、公积金、住房等数据共享支持,便于精准识别保障对象,精准投放住房保障资源,精准推送人才住房保障政策。
(三)做好人才医疗配套支持工作
一是做好优才卡持有人的医疗配套服务,为我市优才卡人才提供优质就医和健康体检服务,为持有优才卡的人才及其直系亲属、特色人才及其直系亲属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包括门诊全程导诊服务、住院专人协助办理服务、出院随访建档服务等就医服务,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优才卡人才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服务。同时,为持有东莞市优才卡(仅限玉兰卡)的人才每年提供一次健康体检服务。二是做好大病救济方面的应急措施,根据国家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疾病应急救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21〕1号)文要求,严格执行大病应急救助相关措施,对“急危重”症开展应急救治,实行兜底保障。
(四)做好人才子女教育配套支持工作
一是提高服务水平。市直相关部门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指导镇街教育等有关部门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入(转)学办理流程和手续,完善人才子女入学相关工作流程,通过数据共享简化相关证明材料,加快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为人才子女入学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子女入学落实情况要及时跟踪督办,切实为人才解决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及组织实施工作进行全方位详细解读,使之家喻户晓,为社会所理解和支持。加强与南方+合作,开展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吸引力。明确市相关部门宣传职责,相关部门要确实做好所对口企业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覆盖面。
(五)加大保险支持高端金融人才引育力度
继续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推动高端金融人才保险产品、服务创新,通过高质量“保险+服务”的模式打造全周期闭环,为高端人才创造高质量健康价值。同时,积极推动高端金融人才专属产品政府直采,建议通过专项基金支出保险费用,切实提升高端金融人才保险福利保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金融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金融工作局
                                2022年8月5日

办理单位: 市金融工作局,市人社局,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局,教育局,东莞银保监分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