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把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积极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但目前我市在此方面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竞争力较低
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以及用工难、融资难等外在因素制约着企业发展;竞争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现代管理经验等内在因素也突显了民营中小企业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提升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二、缺乏一对一引导,政策程序过于繁琐
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着土地、资金、管理等多种多样困难,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引导、帮扶及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同时,由于政府有些政策程序过于繁琐,致使企业的精力大量消耗在繁琐的走手续等人为因素上,以至企业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因此,政府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深入企业调研,进行有效引导,以及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帮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将是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落实过程中政策“走形”
近年来,天津大力开展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常有政策“不公开、内定”等现象,致使扶持资金只能流至“关系户”,政策落实“走形”、“走了样儿”,真正需要帮扶及资金扶持的中小企业享受不到应有的支持。因此,切实将政策落实到位,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享受到政策利好,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十分必要。
建 议:
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由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帮扶引导
对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可组织民营中小企业集中进行解读,明确每条政策的实施部门和监督电话。同时引入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批分次指导,根据企业现状、可持续发展性等因素作出有效的分析,订制符合企业特点的帮扶方案。
二、引入带动能力强的示范企业
以政策吸引、加大支持力度、简化流程等方式积极引入拉动力强、辐射面广、位于产业链高端的领军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突出优质企业的带头作用,政府应建立交流平台,组织观摩学习,也可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成立临时工作小组,牵头组织调研,安排交流培训。
三、多渠道切实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政府制定的每项政策,应以带动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根本,建立明确详细的标准公开评审。同时建立政府及社会监督机制,做到政策透明化,公平化,避免“走关系”、“走人情”现象发生。对应的政府管理部门领导应随时关注企业发展,常到企业实时掌握情况。对于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政府部门还应适当放宽审批手续,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政策落实。
四、建立回访、反馈机制
为保证政策落实,要同时建立监督职能机构,按前期申请、中期实施、后期落实的分期监督制度建立回访、反馈机制,真正帮助企业得到政策利好。通过定期回访,针对政策实施效果、办事审批速度和资金落实与否等问题,认真分析,进一步制定方案措施反馈企业,确保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五、引领中小企业走产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常会陷入发展的瓶颈,这是发展道路上的必经阶段。要帮助突破这个瓶颈,可引入资本市场支持。政府部门要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加速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扩张,更好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做大做强!
尊敬的袁斌代表:
您提出的《多方努力,推动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第20220167号的提案)收悉。您的《提案》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切中肯綮,有的放矢,对支持我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根据您的建议,现将我市相关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大政策出台及支持力度
一是持续落实好国家和省市稳企纾困政策。要严格抓好“纾困八条”“纾困六条”“保链十二条”“纾困二十七条”“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32 条”等系列帮扶政策,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减租降费、纾困解难,确保惠企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经营成本负担重、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健、物流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帮助企业纾困发展。二是培育企业梯队,有序推动新动能加快再跃升。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特点,分类施策,以更优的资源和服务,保障各类企业加快发展,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优质新动能。
二、加强培育工业企业梯队
当前我市形成了由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7家“倍增企业”、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上市企业和24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千亿工业企业组成的优质企业发展梯队。一是在超百亿企业培育方面,2021年全市共有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15家,其中10家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三大手机”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航型“链主”企业,15家超百亿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上工业的四分之一。二是在“倍增企业”培育方面,2021年市级试点企业扩容至457家,共计纳入超10亿元企业131家、上市企业38家及“专精特新”企业128家,倍增企业已经成为引领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规模成长、效益提升的主力军。三是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数量排名全国第5(除直辖市外)、全省第2(仅次于深圳),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分别是25家、16家和15家。此外,在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方面我市也取得突破,生益科技公司研发生产的高性能刚性覆铜板,成功解决了行业关键“卡脖子”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成功获评工信部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三、实施对企服务提升行动,改善营商环境。
一是擦亮“企莞家”普惠服务品牌。承接好东莞经济数据运行监测研判平台相关工作,强化“企莞家”平台数据内核,进一步提升服务一站享、政策一站享等功能的精准性、有效性,扩大企业服务覆盖面、提升企业获得感,让“企莞家”成为东莞服务企业的一张闪亮名片。二是全力优化企业服务。依托“企莞家”平台、12345热线企业服务专席,实现纾困解难措施查询24 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建立重点企业问题诉求库,分类分级协调跟进企业问题,2022年以来形成187家企业308条问题诉求的问题诉求库,现97宗已解决,211条已流转跟进。
四、建立稳增长调研机制体系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工作部署,落实省、市关于经济稳增长工作相关要求,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实在在解决基层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一切服务基层、一切服务企业、一切服务民生”,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市工信局稳增长工作组定期每月走访各个镇街和企业,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类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好各类生产经营问题,力争做到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全力保障经济稳增长。
最后,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期盼日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
领导签字:肖必良
承办人姓名:张子瀚
联系电话:22220501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0二二年六月二四日